的济世观__第一部分 讲经缘起
戒就是不缺漏,太虚法师的注解有解说。认识戒律守戒等于保护自己的色身,使身心两方面永远是充实的圆满的,没有缺点、漏洞。大智度论比喻受戒有如乘坐一个空气袋渡海到彼岸,这个空气袋不能有一点缺漏,若一点点的破洞,水就会灌进来而沉没下去,到不了彼岸。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同时也点出了修行的功夫和道理。一个修行人犯戒后,身心漏失,精气神不充沛,永远到不了彼岸。所有药师如来愿一切众生在他的法门中修行,毫无缺漏。所有佛法的戒律有一统称叫三聚戒,三个要点。聚是累积之意,积功累德,我们的功德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好比作生意赚钱,是一分一厘慢慢累积成很多钱。修行也是慢慢一点一滴累积善行,功德方能圆满,这是聚的道理。那三种聚戒呢?(一)摄律仪戒(二)摄一切善法戒(三)饶益一切有情戒一般人学佛受三皈五戒,乃至受八关斋戒或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戒等,这些在戒律是属于别解脱戒,是特别的戒。别解脱戒是只求解脱这个世间,没有求成就这个世间。换句话说,只求自己跳出这个世间,没有做到改造、完成这个世间。别解脱戒又属于摄律仪戒的一部分。摄是包括的意思,律是道德规范,仪是修道的端正威仪,也就是儒家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属于司聚戒中的摄律仪戒。菩萨道大乘戒的一部分也属慑律仪戒。然而慑律仪戒守得好只能说成就了一聚戒,累积此一种戒律而得的成果,其最高成就仅是梵行清净,尚非摄一切善法戒。要达到摄一切善法戒非常难,换句话说,戒律有许多是消极的、躲避的;摄一切善法戒是积极的,利他利世的。何谓摄一切善法戒?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大家都晓得的诸善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诸恶莫作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是摄一切善法戒。这两句话是佛学的重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点,其所涵盖的意义谁都知道,但是谁都做不到。禅宗有一则公案,唐代有一位连法名也不用的禅师,在山上一棵大树上造了一个像鸟窝的篷子,自己住在草蓬里,人称鸟巢禅师,白居易在杭州听说有这么一号人物,便前往参访,白居易看鸟巢禅师住在树上,十分惊讶地说:师父啊!下面是万丈悬崖,你住在这里多危险啊!鸟巢禅师说:我一点也不危险,我看你才危险!白居易心里觉得奇怪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职位比现在的省主席还大,那有什么危险?鸟巢禅师说了两句话: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其实人人都如此,心里妄想像一把火一样在煎,心里的思想、情绪、业力停不了。白居易到底是学问好、修养高,马上跪下来皈依鸟巢禅师,并且问师父怎么修行?请求师父传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话。鸟巢禅师说:三岁孩子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知道而做不到有什么用?如果做到了就是摄一切善法戒。摄一切法戒是行一切功德,然而功德成就还不够,必须饶益一切众生行菩萨戒,亦即成就他人的戒。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有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饶益有情戒更是难办,实际上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非发愿饶益一切有情不可。你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首先发愿都是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利益自己,因此他成就得特别快。许多学佛、打坐或修道的人常常跟我说:老师啊!我都没有什么进步。唉呀!凭你那种行为、心性想要进步?如果有进步,那真是无佛理、无天理了!一切为自己,自私自利,那你进步了,我怎么办?他又怎么办?所以你不要问为什么没有进步,没有成就,为什么做人做事有那么多困扰?先问你自己发心、发愿了没有?做了几件好事?三聚戒包含了以上所说那么多的意义,要想做到三聚戒不缺,谈何容易?那么究竟容易不容易呢?上面有一句话可供你参考,修行一切清净之行--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