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九、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指标
问他:“3000万吨明明不行,为什么不提出来呢?”

    贾拓夫说:“不能提。”

    秘书又问:“文件是由你起草,你首当其冲,你不提谁提?”

    答:“现在已不好讲了,毛主席已经讲话,他们(指当时几位副总理)也都还没讲,等开完会再说吧!”

    问:“到时候要打屁股,先打的是你,怎么办?”

    答:“不算数(指指标),还会变的。”

    那时候,要讲些心里话,讲些负责任的实话,也真是难啊!

    1958年11月,武昌会议召开了。经过会议研究、核算,作为“元帅”的钢产量指标,一点点地往下降,从3000万吨—2900万吨—2700万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冷热结合,冲天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问题,并且指出计划指标要有根据,根据要落实。指标要落实可靠,比例关系要调整。针对1959年钢产量指标,毛主席讲到可去掉三分之一,最后定为2000万吨。当时意见是对内按2000万吨安排,对外宣布1800万吨。陈云本不同意这样定,但还是公布了2000万吨。虽然这个指标仍然是要在1958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但当时已是不能再退下来的气氛了。责成计委再拟定具体计划,由副主任安志文、综合局长廖季立等人负责。贾拓夫对于这个2000万吨,仍然心里很不踏实,觉得很玄乎。

    2000万吨看来也完不成,而指标又不能再动,怎么办?贾拓夫回到北京后,就在计委内部布置,让廖季立等人另外测算,安排两个更低一些的计划方案:一个1800万吨,一个1600万吨或者更低一些,以备原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确发生困难时,好拿出来应急调整,而不至于突然间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本来这是从工作出发,从实际出发的一种负责任的做法,遗憾的是,他后来却为此而遭到严厉的批判,说这是和党中央的决定唱对台戏,是对抗中央的行为。然而,实际的情况正如贾拓夫预计的那样,并没有因为武昌会议定了,公布了,就一定能实现。当时中国的经济底子毕竟就是那么个基础,而经济运行又毕竟有它自有的规律。

    由于钢铁“元帅”指标的一再变动,1959年计划一直很难安排,而贾拓夫始终担心高指标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带来更加全面紧张的形势。他认为,1959年计划必须建立在1958年的实际生产水平的基础上,要尽量稳妥可靠,避免大上后而不得不大下、大起而又被迫大落的局面出现。因此,他想把1958年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摸得更清楚一些。

    他很怀疑1958年大炼钢铁到底有没有1070万吨,就让廖季立等去统计局核实到底有多少钢?多少好钢?多少土钢?经过反复核算,虽然完成了1070万吨的指标,但真正能用的好钢却只有800万吨,其余200万吨是基本不能用、无法成材的土钢。

    他也认为粮食产量有很大虚假成分。1958年原来估计粮食生产达10500亿斤(1957年只有3700亿斤),后来说有7500亿斤,贾拓夫对此仍有怀疑,找有关同志去农口了解核实。他觉得1958年粮食大跃进,大丰收是事实,但比上一年增产那么多,不合乎道理。1959年1月,中央财经小组在周总理处开会,他在汇报1959年计划安排时讲:“武昌会议时定下1958年粮食产量是7500亿斤,棉花6700万担,这与1959年计划关系甚大。如果是这个数,没有虚假,是一个情况;如果有变化,但幅度不大,也不要紧,影响不大。1958年粮食、棉花究竟有多少?直接关系计划的安排。”当时农口的负责人满脸怒气,拍案而起,拍着桌子说:“没有问题,农业指标不要再议了,就是七千零一亿斤。这是在主席那里定的。你这是什么意思?!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贾拓夫传简介 >贾拓夫传目录 > ○九、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