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光辉一生 无价宝贵遗产
看不起愚昧无知的工人!”“不用解释,就算你讲的反映了一定的实际情况,那不反过来更加证明那里是多么需要知识,需要教育吗?为什么只想着自己的专业而不想想工人们的需要?不想想工人的孩子们的需要呢?我和你妈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你却看不起劳动人民。”他严厉地批评说:“你以为自己是高干子女,上了名牌大学,学得还不错,就高贵了吗?我们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多少人流血牺牲。可今天我们自己的子女却不愿意接近劳动人民,不愿意为他们服务,这怎么得了!这就是忘本!”孩子们很少见到父亲那么动情,那么严厉。以后,贾拓夫又耐心地开导说:“我们国家各方面都需要打好基础,这样才能更快地发展。所以,你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他鼓励孩子们“到基层去,到工人中去,那里有丰富的营养,能治你的毛病,使你更健康。去做好工作,好好锻炼,做出个好样子来。”在父亲的教导下,这位北大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满腔热情,勤勤恳恳地在那样一所职工子弟学校中整整干了15年,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培养工人子弟的教育事业。
1964年,贾拓夫为全家人合影的照片题了一首诗:
风雨同舟破浪奔,卅年成就一家人。
庭前若问双亲意,共学雷、王不顾身。
(雷:雷锋;王:王杰)
他自己在风风雨雨中,为革命、为国家奔波了一生,他也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孩子不怕风雨,不计得失,同样把毕生献给他信仰和奋斗过的事业——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
在贾拓夫革命生涯每一个重大挫折之际,他的爱人白茜始终是他忠实的战友和精神支柱,始终相信他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护佑着他,支持着他,不离不弃。在任何处境下,白茜都以她瘦弱的身躯支撑着他们的家,庇护着他们共同养育的7个子女。1999年11月23日,当这位母亲去世后,子女们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白茜10年前写的遗嘱。这份只有222个字的遗嘱,字字千金。全文如下:
死人是经常的,自然规律,我到那时候请你们照办。
一、如患有不治之症绝对不抢救,拖时间,不必浪费国家的医药费用,我少受痛苦,你们少看到难受的心情。
二、不发讣告,不开遗体告别会。
三、不写生平回忆之类的东西。
四、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是我对人民的最后贡献。
你们的父母是真正的无产者,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你们的成长是自己奋斗来的。今天看孩子们工作学习都不错,兄弟姐妹是团结的,你们各自的小家庭生活很不错,对我不错,别人很羡慕,这些对我是个很大安慰,所以我满意的去了。
白茜参加革命60多年,身后只有15000元存款。她像贾拓夫一样,是真正的“无产者”。而他们的精神却是无价的遗产。
在贾拓夫和白茜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7个子女都是在基层单位普普通通的平凡工作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想凭借父母的影响而得到特殊的照顾,没有一个被单位领导和同事认为是不称职、不认真工作的。他们都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继承着父亲的遗志。
贾拓夫离开了人间,他赤条条地来了,又急匆匆地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只生活了54年,实在不能算长。这54年中,他为了一个目标,为了自己的选择,整整苦斗了40年,又不能算短。40年,他从一个受苦难、愤不平、求真理的贫民少年,锤炼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事业的忠臣,大众的朋友。40年,他经历过无数的艰辛,难言的曲折,顽强的拼搏,辉煌的斗争,迈出了一步步坚定的步伐,创造了一个个实在的成绩,留下了一串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