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人入谷斩阴木④,晨征暮返,我有藩篱,是阙是补,旅次⑤于小安。山有虎,知禁⑥。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突。夔人屋壁,列树白桃,镘焉墙,实以竹,示式遏。为⑦与虎近,混沦⑧乎无良宾客。其诗句有云:藉汝跨小篱,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乃知鲁直用此序中语。然杜公在夔府所作诗,所谓夔人者,述其土俗⑨耳,本无抵触之义,鲁直盖误用之。又《寺斋睡起》绝句云:人言九事八为律,傥⑩有江船吾欲东。按《主父偃传》: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谓八事律令而言,则为字当作出声读,今鲁直似以为平声,恐亦误也。
【注释】
①汲:汲水,打水。
②究:追究。
③杜工部:杜甫,因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常被人称作杜拾遗、杜工部。
④课:监督。阴木:山阴的树木。
⑤旅次:旅途中小住的地方。
⑥禁:畏忌。
⑦为:因为。
⑧混沦:弄混,混淆。
⑨土俗:民土风俗。
⑩傥:通倘,倘若,如果。
【译文】
黄鲁直《宿舒州太湖观音院》诗写道:汲烹寒泉窟,伐烛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非常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抵触的意义,可是没有人追究它的出处。杜甫《课伐木》诗的诗序说:督促罪犯到山谷中砍伐山阴的树木,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我们有篱笆,哪儿缺了就在哪儿补上,居处的地方于是能够稍得安宁。山上有老虎,老虎也知道畏忌。如果它依仗着坚利的爪牙,一定会在天色黑时来冲撞的。夔州人的房屋墙壁,是排列着的白桃枝,涂上泥而成为墙的,当中用竹子填实,用来表示阻遏。因为跟老虎离得近,常把老虎和宾客到来的声音弄混。这首诗的诗句说:藉汝跨小篱,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闾,久客惧所触。由此可知黄鲁直是用这首诗的诗序中的话。然而杜甫在夔州府所作的这首诗中,所谓的夔人,是记述当地的风土民俗罢了,本来没有抵触的意义,黄鲁直大概是错用了这个字。另外,《寺斋睡起》这篇绝句说: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考察《主父偃传》,原话是上书说了九件事,其中八件都是谈论律令的,一件事是谏伐匈奴的,意思是八件事是就律令而说的,那么为字应该读成去声,现在黄鲁直似乎是认为该读平声,恐怕也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