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续笔·卷二
违背了经书上本义的,所以才用马肝作比喻。《东坡志林》里讲:武王不能算是圣人,过去孔子也是责备商汤和武王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粟米而饿死,孔子给他们以很高评价,这也等于狠狠责备了周武二王。直到孟子的书里,才把这种看法混乱颠倒过来。假如当时有比较好的史官,商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南),一定会记成商汤叛乱;周兵大战殷纣王于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定会记成周武王弑君。商汤、武王都是仁德的人,也必然会依据法规接受弑君犯上的恶名。这一段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议论。但是我考察了孔子给《书经》写的序言,明确地说过,伊尹做成汤的丞相起兵征伐夏桀,成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武王征伐殷商,武王获胜而杀纣王,各给他们一句有好有坏的评语,把自己的观点说得十分明白透彻,这就是六艺里讲的折中方法,这样便不需要什么良史重新去评写历史了。
义理之说无穷
【原文】
经典义理之说最为无穷。以故解释传疏,自汉至今,不可概举,至有一字而数说者①。姑以《周易革卦》言之,已日乃孚,革而信之。自王辅嗣以降②,大抵谓即日不孚,已日乃孚,已字读如矣音,盖其义亦止如是耳。唯朱子发③读为戊己之己。予昔与《易》僧昙莹论及此,问之曰:或读作己日如何?莹曰:岂唯此也,虽作巳日亦有义。乃言曰:天元十干,自甲至己,然后为庚,庚者革也,故己日乃孚,犹云从此而革也。十二辰自子至巳六阳,数极④则变而之阴,于是为午,故巳日乃孚,犹云从此而变也。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注释】
①至有一字而数说者:甚至出现一个字有好几种不同说法的现象。
②自王辅嗣以降:自从王弼以来。王弼,字辅嗣,魏山阳人,三国时期有名的玄学家。他好谈儒道,辞才超逸。主要论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③发:主张。
④数极:数到极点。
【译文】
经典著述里讲的道理是深厚无穷的,所以各种注释和讲解的本子,自汉朝到现在,多得不胜枚举,甚至一个字而有好几种不同说法。拿《周易革卦》来说,其中已日乃孚,革而信之一句话,自三国时王弼注释《周易》以来,大体上都把这句话解释成当日还不能取得诚信,到已日才能孚信于天下万民,已字应读为矣音,因这句话的意思也是这样。唯有朱熹主张读作戊己的己。我过去和研究《易经》的和尚昙莹讨论过这个问题,问他说:或者读作己(音纪)日行不行?昙莹说:岂止这一种说法?就是读作巳(音似)亦能解释得通。于是他解释说:天元分为十干,从甲至己,己以后是庚,庚就是革,所以说己日乃孚,意思就是说从此而开始变革了。十二辰从子到巳共六个数。应该为阳,数到极点就要变,变就成为阴,于是下边就是午,午属阴,所以巳日乃孚,可以解释为从这里开始取得诚信了。这都是好奇的人想穿凿附会,便各有各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