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附亲闻记)
。是故病根在一执字。说到无明,境界极细,谛听谛听。无明者,黑闇之义。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乃一假名。今试问心在何处?自内至外,自顶至足,遍寻不得,只有一黑漆漆地,即无明也。烦恼一起,无明即现,是为枝末无明。若根本无明,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遍一切处。枝末无明,无体而尚有根,根本无明,并根无之。谓之根本无明者,因其为枝末无明之根本,非言其有根也。然则根本无明,从何而来,并无来处。一念不觉,即是无明。如无明贼,固是可畏,然不必畏也。何以故?非实有体故。如灯能破闇,闇既能破,可知无体。譬如全室黑闇,灯光一然,闇相即无。真智一照,无明何在?全体即是如来大光明藏矣!以灯破闇,以智破惑,其理一也。吾人若能不执,则无明性空,我法二执皆破,即是真如。并非离无明,别有真如也。众生未悟以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俨然是有。及至大悟以后,方知一切身心世界,并无实体。譬如梦中所见人物,俨然是有。迨其醒来,了无所得。夫既了无所得,岂得谓之有体哉?梦中人三字,非谓做梦之人,乃指梦中所见者。人字当作物字看,喻无明不觉也。醒喻觉悟。了无所得,喻无明无体。凡拿得出者为现量境。如拿不出乃非量境,全是独头意识,如梦境是。
壬二明无明无因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讲】无因义隐,故重设华喻以显之。如者,设若义。妄境非一,故称众华。是华惟病目能见,喻妄境唯无明能现也。目若病愈,不见空华,宛似于空处灭。喻迷若悟时,了达本无无明,岂非于如中灭乎?然华似灭于空处,不可言空里定有灭处。喻妄似灭于真中,不可言真如定有灭妄处也。何以二句,乃征释不可说义。谓既有灭处,必有生处。尔当谛观虚空原无生处,又岂有灭处哉?虚空尚尔,况真如耶?乃足见无明无因矣。
【记】无因者,无根也。空华甚多,故曰众。空华喻无明,虚空喻真如。众空华灭于虚空,喻无明灭于真如。夫无明有根本枝末,因此现出身心世界,皆是空华。迷人不知空华由于病目之所变现,认为实有。及至病目愈后,不见空华,遂谓空中华灭。试问此华究竟灭于虚空何处?寻觅不出。何以故?虚空中本无生华之处故。然则无明之灭,以为灭于真如。试问究竟灭于真如何处?寻觅不出。何以故?真如上本无生无明之处故。故曰无因也。
壬三结妄见成轮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讲】众生,指未悟真理人也。试研上喻,已知真不生妄也。真既非能生,而无明即非所生,何以众生妄执无明有生灭者,所以云无生中妄见生也。本是虚妄,谬谓真实。三细六粗,缘此而兴。是故说名轮转生死,非无谓也。
【记】无明本无生灭。说生说灭,皆众生妄见。轮转生死,皆从此起。无明既无生灭,何况真如,岂有生灭?须知一切境界,皆是依他起性,因缘和合而生。生即无生,所谓不生不灭是也。只要对境不起分别妄见,我法二执即空,当体即是真如。此文殊章全文,皆教人悟一切法皆无生灭,有生灭即妄见也。对妄言真,故真如之名,亦是强立。当知无明是假名,真如亦是假名。一切众生,指未悟道之人。人若悟道,了得无明无生灭,即了得真如无生灭。由其不了,故有三细六粗。前言大悟以后,一切身心世界,一无所有。所言无世界者,并非真无,特不执而已。如昔人自言其学道境界云:“二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言凡夫境界。妄心分别也。复云:“二十年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言其用功时,但见道见心,不骛于外也。又云:“大悟以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据此言之,何尝无山水哉?特不执而已。内而身心亦然,此理不可不知。三细六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