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经为圆教妙宗,以因地圆,果地亦圆,无分先后,花果同时,以莲华喻法,如妙法莲华经者。
摩诃萨,此言大也,上再加大字,乃言大中之大,惟文殊等法身圆明大士,其德足以当之。
佛说法时,非定在圆觉会上布圆音也,正无一会不圆音,亦无一会非定中说法也,如梵妙香,人人普薰,闻而不知为何香者有之矣,受薰则无异也,惟病鼻者退席。
根本无明云者,非实有一无明为根本也,因一切妄作颠倒,皆依无明而缘起,潜伏根内,似为有根,无明非实有体,幻起幻灭,觉即顿空,凡夫迷之,二乘畏之,菩萨知之,圣人通之,今下手处,宜参之思之,如妄认无明为实有体者,且拿将来。
言皆言同,即表生佛平等,如幻三昧者,言了达于幻,一切境不受,得三昧大用是名正受,总之闻佛说圆觉者,必自证后,乃能悟入,十万人俱,则不仅十二大士矣。
世尊说圆觉,十二大菩萨,同入三昧正定,人每误为定中说法,只见世尊与诸菩萨,同在定中,无声无息,除此十三位外,咸皆不闻不知云,如此议论,宁非可笑。经中明说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则不仅佛与菩萨可知,所言入定者,非木石无知,不见不闻之为定也,必证三昧后,断无明惑,入于不二平等之会,方不被情见所缚。然后通佛所说,互为印证,固不取言说,亦不废言说,非显何种神秘也。又当此法会时,诸众既入三昧平等正受,佛又何必再加告示乎,惟证入有深浅之不同,必予决定,方可流布。
此经在当时是决定,冀其由此深入,在未来是流布,冀后来得有皈依,听者必先有底子,了则自了,不了则虽细加开示,亦复茫然,法华会上,五千退席,岂定以出座为退席耶。凡闻法惊怖,强分高下,以情见测佛旨者,皆退席也,凡学佛而不明根本,不参心地,徒执文字,从考据求者,皆退席也。退席即是盲哑,简言之,背觉合尘,于佛于觉,了无关系耳。定有定相,鬼眼亦见之,小乘定是也,若大乘定,虽天眼亦不能见,惟同证三昧者可见,不能见者,即是退席。
十二菩萨,以文殊为首,根本不能离般若,先悟得根本智,是为正因,悟后方入正修分,故次为普贤,所以表行也,前为知,此为行,合之即知行合一。但法眼不开,惑根不断,宜普照洞明,故次普眼。由体起用而大之,金刚宝藏之体方露,故次金刚藏。惟破相归性,色空不二,根本智仍随识而转,破识即是转智,明相即可见性,故次弥勒。及至性相融通,入于不二,自然断惑证真,慧目清净,故次清净慧。由此法錀无尽,入于微妙,得大自在,威德无上,故次威德自在。惟至微者音,难辨者微,三种微妙法门,或止观,或禅那,先后应有所择,或单修,或齐修,根器各有不同,不当其机,难期精进,故次辨音。因文殊而明般若之体,因普贤至辨音而起般若之用,根本巳明,大事已辨,然而业障未除,欲期障尽明现,应彻了妄相缘起之根,我相为业障之祖,一破一切破,一净一切净,故此净诸业障。我见虽空,尚未空空,微细之我,乃系于法,法见未净,不名普觉,故次普觉。及至人法双忘,方入三昧大光明藏,一身清净,多身至多世界,一一清净,通于百千世界,十方遍满,乃名圆觉,故次圆觉。如是正因正修,入于正觉,盛德巍巍,亚于佛位,贤位中首,故次贤善首。菩萨名号,本以表法,此则合于修行过程,十二菩萨,合德为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此经于理证事修,无不周备,约有二门,一曰顿悟于理,文殊而为上首,一曰修证于事,普贤而为上首,上首者,众之首领也。初分为接上上根人,观理而修,悟理即得事证也,后十分为接中根人,未显法身者对治而修,开无量方便门,实则全理即事,全事即理,无分别也。
修多罗契合之意,契机契理故名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