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译。(译人讲完)

    ┌丁一明能观人

    ┌丙初总示菩萨修┼丁二明所修行

    │证境界分四├丁三明所观境

    ┌乙初显说般若分二┤└丁四明所得益

    甲三正文分二┤└丙二详明般若真空实义

    └乙二密说般若

    【预释】在佛经精密的组织上,每一部经都具全序正宗流通三分。序(绪论),是叙述一经的因由。正宗(本论),是正说一经的宗要。流通(结论),是劝大众应该信受奉行,并嘱咐流传此经于天下后世。序分中又分有通别二种:通序(又名证信序,以六种成就证明此经是佛亲说,令人生起信心),是通于各部经所同有者,即经首之如是我闻等。别序(又名发起序),是说明每部经各别发起的因由。可是本经却没有序分中的通序和三分中的流通分。大概是翻译的人为使行者受持简便起见而略去的吧?总之对于义理方面是毫没影响的。

    在本经八译之中,除了罗什,及玄奘,义净三译本外,余五家的译本,都具足三分的。按般若共利言译本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者,云何修行?尔时观自在菩萨告尊者舍利弗言遂说出这一部般若心经。又云: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应如是行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今文简略,而没有这首尾两段文。若照短篇经典看来,还是没有序跋比较来得简洁,而能更受一般所欢迎的。

    从观自在起至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是结集经的人加上的,因为此经是观自在菩萨,从亲证境界所流出之言教,故特引之以作本经的发起,同时这一段文也可说是本经的纲要。

    丁一:明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从观自在起至娑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为正文,从观自在起至照见五蕴皆空句,是明菩萨行深般若,工夫得力的境界)

    【分释】观自在三字是别名。菩萨二字是通名。例如先生是通称,某某是别名。先讲别名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是观照,即能观之智(观读去声,是了达的意思,不可作观看解释)。自在是解脱无碍之义。

    现在先来讲这位菩萨建立名号的所以,然后再来详细说明观和自在的意思。这位菩萨怎样叫观自在,又名观世音?先解释观音圣号,其义有二:一约因中自利之修行工夫,二约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一、因中自利:是说这位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背尘合觉,思维修习,而入三摩地(正定),故能闻声不循声,谓闻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分别,能够反闻自性,不被声境所转,得到耳门圆通,所以称他为观世音。这是依楞严经解释的(详见菩萨自陈圆通文)凡夫依识成妄,由耳根对声境而起耳识,循声流转,因而生起贪嗔之惑,这叫做妄闻。菩萨称性起智,从耳根闻性闻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分别所闻之声,但起观照能闻之性,此即反闻自性,于是不起贪嗔之惑,这叫做真闻。楞严经六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得三摩提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以上虽然但就观音立名的理由而言,若详细来说,菩萨观听圆明,得大自在,能够观空不著空,观有不住有,根尘俱消,空有无碍,那又何尝不可称为观自在的呢?楞严经所谓: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这可为表显自在的明文。

    二、果上利他:谓菩萨以大悲故,凡世间一切众生,遇有灾难之时,能够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智照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