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每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断八九、七十二品思惑,连前欲界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完全断了,则证四果。因为见思二惑是三界生死之因,今因既灭,而果自亡,便不来三界受生,故云无生】,此为小乘之极果也。初果为见道位(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二果三果为修道位(既见真理后,依理修习真观),四果为无学位(见思惑尽,彻证真谛理,不须更为修学我生已尽(证苦谛智),梵行已立(证灭谛智),所作已办(证道谛智),不受后有(证集谛智)。总上四果属佛教小乘部类声闻众。

    佛法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在出世间又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是个人观念的佛教自利,其目标在自了解脱生死,这是纯为出世精神。大乘是大众观念的佛教利他其目标在救世普度众生,这是为超出三界而又适应世间的。因为小乘志在了脱三界生死,求证偏空涅槃为究竟,所以它不肯发心救度众生,唯独善其身,故以小乘称之【乘是运载的意思,乃一种譬喻:如人乘了舟车,得其运载,便可到达目的地。佛法能运载行人由凡夫地而到达圣地,故称为乘。有大中小三乘的差别,菩萨为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火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缘觉为中乘,它能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声闻为小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脚踏车)只能自载不能载人,以力量小故】。世间一切诸法根本不离业力和因果的范围。小乘人既然志在超出三界,求了生死,所以它对于世间的业力因果,如六道轮回,三界生死等的一切所有法,观察的十分明了,讲究的非常透彻。换言之,详细了解世间万事万物的生住异灭,无不受著业力所支配,并且逃不了因果定律。那末,它最厌恶而畏惧的生死,当然也不在例外业力因果。于是从果寻因,明其所自而著力在业惑方面以求解脱。它觉到诸行无常,悟了万法无我,求得涅槃寂静之乐为究竟,这是小乘人唯一的修行目标,四谛法门便属这一类的。

    话说转来,怎样叫做无苦集灭道?菩萨以般若妙智照见苦等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清净本然,非仅没有世间苦集二谛的虚妄,就是出世间的道灭二谛,在真空实相的理体上,却也没有它们的形迹。因为诸法空相中,是绝对否认有生灭修证的。自性空寂本无生死可了(无苦),亦无烦恼可断(无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无道),亦无须证(无灭)。天台大师说:阴入皆如(真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即此意也。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蕴之法,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则苦集无所凭借,所谓皮既不存,毛将焉附。以为既缺了生起的要素五蕴,自然没有所生的事实苦集;同时既无所灭的对象苦集,则又焉有能灭的主体道灭。因众生迷故,所以说四谛法以对治之,菩萨悟故,了知苦等全体即真,故曰无苦集灭道也。

    【余论】此四谛法乃为佛教的根本思想,因为一切教典都由四谛开展出来的。但从表面看来似乎专属小乘声闻所修之法,其实乃通一切大乘法门,这是怎么讲?说来话长,要彻底明白它,有再将谛字详细解释一番的必要!谛就是真理(为苦等所具之真理,苦等为事相,谛是理性),亦即三谛理,因苦等四谛,都各各具有三谛理性,真谛、俗谛、中谛此为三谛。体达诸法皆空是真实的道理名为真谛;理性之空不废事相之假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俗谛;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实的道理名为中谛。迷此谛理为凡夫,悟此谛理为佛为圣者对于谛理全迷者为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三谛之性德),中迷者为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谛,唯悟真谛故云中迷),少迷者为菩萨(菩萨只迷中谛,已悟真俗二谛)。反之少悟者为二乘(只悟真谛,未悟中俗二谛),中悟者为菩萨(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