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菩提可修,所以叫做无苦集灭道。四┌苦谛─苦果─世世受生老病死,以有身则苦┐

    谛├集谛─苦因─念念起贪爱妄想,则恶业丛集┴世间因果─凡夫迷界

    表├灭谛─乐果─灭除生死烦恼,证得涅槃寂灭┐

    └道谛─乐因─勤修戒定慧,精进诸道品──┴出世间因果─圣者悟界

    戊三:破权教菩萨法相

    无智亦无得。

    【分释】菩萨所修的法门很多,今依本经旨趣,但就般若言之。智为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法空(空观成证我空之理,假观成证法空之理,中观成证俱空之理)。能空诸法之智与空智所得之理,二者俱不可得,所谓能所双亡,境智俱泯,故曰无智亦无得。

    法藏心经疏云:知空智不可得,故云无智,所证空理亦不可得,故云无得。何以能观智与所证理皆不可得呢?由于众生迷故,须用智慧观察,若无迷者则用不著它,故云无智;因迷初悟似有所得,其实自性本具无所谓得,故云无得。又智即智慧之略称,指六度中之般若(观察法空之般若智)。般若为六度之首,举一赅六的道理已如前释。故遣除般若一度,即是遣除六度。得指所证之佛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求证无上佛果)。德清大师心经直说云:智、即能观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

    此无智无得二句,是明菩萨之修(智)证(得),当要离相无住不著所修之行(六度),不取所证之果(佛果),一有所住即是执著,便成法缚。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即说明不著所修之行无智(智为六度之代表者)。又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此即说明不著所证之果无得。菩萨一存有修证之念,即是著相修行,所以金刚经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以上所引经语,可为著相修行者当头一棒!

    虽能照见诸法皆空之理,一再存有能观之智想,与所得之空想,则能所历然,仍是一种法执,未契般若真空妙义,所以亦要空之。至于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当分为两层来说:

    一、权教菩萨是修事六度的,随相修行,处处存有所修之行六度,与所证之果佛果。

    二、实教菩萨则不然,它是修理六度的,于六度中,随举一度,皆是三轮体空,如行布施时,不执我为施者,彼为受者,不著施物和果报。余五度亦然。至于证果方面也是一样;可说度无度相,证无证相,这是大乘菩萨修证的境界无智,无得。良以实相门中是:菩提烦恼等空华,本无烦恼可断无智,本无菩提可证无得。虽然如是,但无智之智即是真智,无得之得方为真得。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无得无证,即是证佛法身(大般若经)。无所得是般若波罗密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经)。这就是无智即是真智,无得即是真得的一种明证。

    本经单云:无智无得,是属法空,其实当更进一层谓无无智,亦无无得(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同),以显中道实相妙理。此则连无智和无得之无亦无之,所谓即智即得;这是俱空的道理,于是方合般若第一义空。然观上来遣执文中却是三相(我相法相非法相)俱破,也许是今文简略的吧。现在来引楞严经破相一文以作参考,文云: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空、非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目录 > 要释(斌宗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