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非水、非风、非火(此空五蕴)。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乃至非意识界(此空十二入,及十八界,以上总空世间法也)。非明,非无明,明,无明尽,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此空十二因缘)。非智非得(此空权教菩萨法,以上总空出世法)。又云: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乃至即意识界(此俱即世间法也);即明,即无明,乃至即老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此俱即出世间法)。两文对照详略稍异,今文皆言无,彼文皆言非,今文但明离(无)不明照(即),彼文离照俱陈。今文虽略,理则互显,愿学者考究之!
上来初明蕴处界三者属凡情;次明四谛,十二因缘,无智无得三者属圣境。但于空相中都一一无之,即是染净双亡,凡圣情尽的意思。蕴等诸相虚妄则不须说。至于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亦不外为治病之良药,然而病去药除,正与渡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的意思相同。在这修行过程中应用之以为路引,但在空相的本体上则丝毫无关。若执之不舍,是会发生毛病的。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就是为这而说的。
这里要注意的!通常是说智为知空之智(照见五蕴皆空),得为所得空理。但勿作生空智,或人空理解。若此则成声闻之法。
统要的说:空五蕴是破凡夫法;空四谛十二因缘是破二乘法;空智得是破菩萨法。空五蕴之智是人空智,所证之理是人空理,此为二乘人修证的结果。空四谛之智是法空智,所证的理是法空理,此为菩萨修证的结果。空智得(无智无得)之智是俱空智,所证之理是俱空理,此为佛陀修证的结果。固知现在所明的智得,智即指法空智,理即指法空理,而无智之智却指俱空智,无得之得即指俱空理,这很值得注意的!因为本经的旨趣非只空声闻小乘法而已,是连大乘菩萨法亦莫不一例空之,乃一空彻底的第一义空。
【合释】在诸法空相中,是不立一法的,所以非但没有凡夫缘起的蕴入处界,和二乘法的四谛十二因缘,就是菩萨所修的能观般若智,和由观智所证的法空理得,都也被遣在内的,故曰无智亦无得。戊三破权教菩萨法相竟(丁三破妄文至此完)。
丁四:证果分二─戊初:明菩萨得断果─戊二:明诸佛得智果
今初:明菩萨得断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本经注重在无所得三字,学者当特别留意!
又无所得,勿作无智无得的无得二字解!因上文无得二字是破菩萨法执,已如上释。今无所得三字是总结上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一大段文;也可说是总明般若毕竟空的结晶语,当勿忽略!
【分释】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是承上起下之词。谓承上文之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起下文菩提萨埵三菩提。以字作因为二字解。无所得谓没有一法可得。故字可以通上通下,若承上文则作原因二字解(即以无所得故为句),若起下文当作所以二字解(即故菩提萨埵为句),兹把它分为二义来讲:
一、约实相理体言:何以上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智亦无得呢?因为(以)真空实相体上本自清净空寂,无有五蕴等一切诸法可得的原因,故曰以无所得故。六祖说: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此承上文也(此处无所得句当连上文读)。
二、约般若功力言:因为般若能摧毁一切烦恼,扫荡诸相无有一法可得,有如是胜妙功力,所以菩提萨埵依之(般若)而获到心无挂碍,乃至究竟涅槃(若有执著诸法可得则不能获到心无挂碍);三世诸佛依之而得证无上菩提(若有执著诸法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