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七种立名表├四、人法文殊问般若经、药师如来功德经。
├五、法喻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
├六、人喻如来狮子吼经、菩萨璎珞经。
└七、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第一释名竟。
二、显体:显是显示,体为性体真理即显示一经的真理。前释名是假名如宾,为能诠;今显体是实义如主,为所诠。经之名目如人之姓名,经之实义如人之身体。经若无体,则不符佛说,而邪倒无印,不可流传于后世,犹人之但有其名,而无其身,则张三李四莫知所指,那就等于龟毛兔角无事实了。须知经中文字无非方便语言,其意在令人循名得体,这正与因筌得鱼,由指见月的意思相同。若逐名迷体,虽则遍览三藏十二部圣典,咬文嚼字是获不到真实利益,好像老鼠啮生姜得不到什么好处;故释名之后须显体也。一切经论分为大小两乘,常言小乘经以三法印为体,大乘经以一法印为体;或云以实相为体。这是一种笼统的说话,据实研究起来,每一部经论都各有其特具之理体。如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弥陀经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然则此经以何为体?乃以第一义空为体,本经所说的无所得三字就是第一义空的意思。或云以实相为体,经云:是诸法空相。
第二显体竟。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为宗要,即明白一经之宗要。亦云宗趣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乃趣向之归宿,会体之枢机。良以体非宗莫会,宗非体不立,欲会正体,须明宗趣。若行人不识宗趣,则行业无所归,怎能领会不思议之妙体,故宗趣不可不知。前显体俾行者悟理,属性德;今明宗俾行者起修,属修德。性德乃秉之于天,人所同具,而修德必须人力进修方得造诣。所谓依性起修,由修证性,自然获到真实受用。现在来说一个譬喻:家屋喻宗,虚空喻体,虚空虽周遍一切,但须建以家屋方能遮风避雨,居人藏物。若有体无宗,就好像虽有广大之虚空终不可一日安住。故显体之后须明宗也。但一切经论,都各有它的宗趣如法华经以一乘因果为宗;金刚经以发菩提心为宗;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可是,现在所讲的这部般若心经,什么是它的宗趣呢?观照般若便是本经的宗趣,经云照见五蕴皆空。
第三明宗竟。
四、论用:发挥要义曰论,即讨论说明的意思。用为功用修行成就为功,所获利益为用。又云力用,力有能力和感力;用有作用和受用。能力和作用属因约修行方面言;感力和受用属果约证悟方面言。又灭恶为力属断惑,生善为用属证果。要之,即修行结果,发生效力,应用之谓。本经是以观照般若为功行,而获到下面所说的妙用。前明宗是会体之方法,今论用是得体之妙用。若无妙用空修无益诸行谁肯为之,故明宗之后须论用也。每一部经论都各有它特具的妙用如楞严经以离爱得脱为用;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用;弥陀经以往生不退为用。然则本经以何为用?乃以破三妄除三障究竟成佛为妙用。经云:无色无受乃至无意识界此破凡夫著色之妄相;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苦集灭道,此破二乘著空之妄相;无智亦无得此破权乘菩萨著空假二边之妄相;故云破三妄。又心无挂碍即除业障;无有恐怖即除报障;远离颠倒妄想即除烦恼障;故云除三障。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云究竟成佛。观此,则本经确以破妄,除障,究竟成佛为妙用,可以了无余疑矣。
第四论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别,教为教相,谓判别一经所属之教相。佛陀化导众生之语言文字叫做教;判别一代时教之次第浅深谓之相。
释尊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