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释(斌宗法师讲述)
弹诃),再以般若之淘汰,终以法华之开显(亦云咐嘱)为究竟。
通五时,是明如来教化众生随时应机而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所谓不一定华严时就一概直谈大乘圆顿之理,或在阿含时就一概专说小乘渐教法门。知道了这五时通别的道理,那末,两种四教历时分明,没有差错。则不一味拘于阿含十二方等八法华涅槃共七年之说,以谬解如来说法之本旨。
复次,涅槃经圣行品中有以一牛出五味次第成熟的譬喻(注五),谓:最初由牛出乳,次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成醍醐味。此五味的成熟次第正如释尊以五时成熟众生根性一样。一华严时,为佛初成道时对一类大机直谈大乘圆顿法门,譬如从牛出乳,故华严时为乳味。二阿含时,佛隐大现小,说华严后次说阿含经,如从乳出酪,故阿含时为酪味。三方等时,为引小向大,说阿含后次说方等诸大乘经,如从酪出生酥,故方等时为生酥味。四般若时,为除执,废情,故说方等后次说般若,如从生酥出熟酥,故般若时为熟酥味。五法华时,为开权显实,故说般若后即说法华,如从熟酥成醍醐,故法华时为醍醐味。以上略说五时五味的内容。
释通别五时竟。
次明八教。如来一代教化,其随机施教,说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出八种教相,分为两种四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合为八教。
先明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此为化仪四教;乃佛陀教化众生所用之仪式,故曰化仪(如世药方)。
一、顿教:顿是顿超直入,不经阶次的意思,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故名顿教。这是对于利根之人堪受大法者,不用方便引诱,直接施以大乘顿超之法;如说华严经是。
二、渐教:渐是渐次而进,由小至大的意思,所谓:历时修行,次第断惑证果,故名渐教。这是对于钝根之人,不堪接受大法,当渐次引诱,故先说小乘令其由浅入深,渐渐引入大乘;如说阿含经是。
三、秘密教:秘密是不显露的意思。谓众生根性各别,在一会中同时受教,佛以三轮不思议神力,圆音畅演,随类得益。因为机异故所契不同虽同会禀法,然而或闻为渐,或闻为顿各自证悟不同,而彼此互不相知,故曰秘密教。互不相知者:谓同席听法之人彼此不相知如悟大法者以为如来是专为自己说大法,悟小法者以为如来专为自己说小法。又悟大法者以为如来同样说大法,悟小法者以为如来同样说小法。净名经云:大圣法王众所尊,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此则可为同席闻法彼此不相知的一种确证。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此则以为如来同样说一法的明证。总之因各人所得之法都彼此不相知,故称为秘密。还有一种说法:如来于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时时都在默示著佛之知见,就是低头举手,瞬目扬眉,无非一一在秘密中转大法錀,有缘众生于中领会各自得益,亦可称为秘密教。
四、不定教:此与秘密皆为同听异闻如来同一说法,众生各随所解不同。因为依机所了解的是不同,故名不定教。要之,在同听异闻中,如彼此不相知者为秘密教,彼此相知者为不定教。根本二教只是一体,彼此相知者是为显露不定教,彼此不相知者则为秘密不定教。还有一种道理,佛在一会中的说法,因为当座的听众根性不等,如来为随机施教,令其各别获益,所以顿渐兼施,偏圆并陈,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或同时对此说顿,对彼说渐,各随所解,获益不定闻顿得顿益,闻渐得渐益。所谓佛则一座异谈(对此说顿,对彼说渐),机则同听异闻(或闻顿教,或闻渐教)。因其说听不定,所以这一座的说法,不便确定判属何教或渐,或顿故用不定二字统收之,名为不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