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
明诸法之性、相、力、用等。略述如下:如问:法为何等法?答言:如是相,如是性。以诸法非一法,总摄有为、无为等法,相即有为法,性即无为法也。如问:法为何体?答言:如是体。以有为法相以五蕴为体,无为法性以五蕴法为体也。如问:法果何以?答言:如是力,如是作。以常住之法具有力能,无常之法全假造作也。如问:云何为法?答言: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以有为法从因缘生,故有果报;无为法不从因缘生,则无果报也。如问:法为何相?答言:如是本末究竟等。以本末究竟等,即为诸法之通相也。
若依天台教义空假中三观法释之:即将一切法之假名分别指示,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力、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以显无量假名差别之法,是名假观。又显示一切法如如不二,倒会其文义,谓相是如,性是如,力是如等等,以观诸法之当体空寂,是名空观。更显示一切法无二无别、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等等,即如是无差别之义,以明如是等法唯一实相,无二边分别,是名中观。单观空寂为通教,三观次第为别教,三观一心为圆教,此即南岳大师之三番读法。
智者大师复以十法界释此经义:如谓佛法界,有佛法界之性,相,力,用等;菩萨法界,有菩萨法界之性,相,力,用等;乃至畜生法界,有畜生法界之性,相,力,用等是也。又若以任何法界为主,即以余九法界为伴,如是主伴相入,则成千如。又每一法界皆有依正二报,依正二报中即皆有法法之性,相,力,用;此二报皆以五蕴法为体,五蕴法中亦各自有其性,相,力,用等,则成三千。而皆不外于此一念心中具之造之,何以故?以此一念心中,于十法界一切法之性,相,力,用等无欠无遗。圆教谛观法,即欲使此十法界一切法之性,相,力,用等,了然于此一念中,此即不思议之解脱也。观此一念时,前念为所观之境,后念即能观之智;至究竟显现时,则即佛之甚深智慧矣。
又诸法之义,大至虚空世界,小至微尘邻虚,均各名为一法。譬诸微尘,亦自有其性,相,力,用等。又譬之于火,以光为相,以热为性,以烧为作,以化为用等。如是证明,如是说法,如是随顺众生,即如是教化成就。一一法皆可作如是观,固不必论其为有为、或无为等法也。
庚二重颂
辛一颂前二妙
壬一总颂二妙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此下重颂共二十一颂,前十七颂半颂法妙师妙;后三颂半,劝信今说也。此总颂二妙。
壬二别颂法妙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此四颂半,重述佛智甚深难入之义。云何难入?以是妙法离于言语文字之相,不易解示。等觉菩萨,虽信力坚固,亦祗证少分而已。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颂阿罗汉不堪了知佛智。已证阿罗汉果之报身为最后身,以尽此报身则超出三界生死,无后有也。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此颂舍利弗乃至十方利根,亦难测知佛智。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