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品第十四
、无情亦不能离地而别有所住,尽当安住于是也。住忍辱地一句为下三句之总纲。菩萨入世度生,所作之事非能顺于世间之心欲,所有贪著五欲生死之法,菩萨悉愿使之舍离,故往往为恶众生之所怨害。菩萨以忍辱故,所有对此怨害之语言、行动,尽离粗犷之习。又以忍辱故,不但于众生之怨害不加违拒,且能顺于二空之智以为修习,使不见有我法,不见有众生法,不见有损害之法,不见有嗔恨之法,故曰柔和善顺,此名怨害忍。怨害之相不一,或为饥寒逼迫,乃至打击苦痛等事,受之者恒易轻卒暴动。菩萨以忍辱故,内无所动而无有卒暴,是名苦逼忍。菩萨官于无生法性,心常与实相之真理相应,对于一切外境外缘之动扰,恒觉其心清净有如虚空,故能不惊,此名谛察法忍。以上、均名有观安乐行。
菩萨复以如实之智,观于众生及法,究竟都非真实。故虽行于一切法,而不分别执著于所行之相,因能照了于一切法之真实自体性相。譬如菩萨行忍辱法,以照见我、及众生、及辱者、忍者皆假相故,虽行忍辱,自不执著于我忍及我所忍之辱之相,是谓于法无所行及能观法之实相也。此为空观安乐行。
然但观空而不修有行,将滞著于小乘而无所利,故菩萨不专以空为观行。又但观有而不修空行,将滞著于生死而无所证,故菩萨不专于有起分别。故曰:亦不行不分别。菩四于空有两俱无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也,此名中道观安乐行。
以上总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为身、语、意、心四行之通因。
癸二明亲近处
子一初亲近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先应离四恶缘。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为一时有权力之人,以世缘深重,故其行动未必尽合佛道。若与亲近,不随顺则受种种烦恼纠缠之逆境损害,若随顺之则受非分名利供养之顺境损害,均为害道之增上缘,此应离损害缘者一也。外道、梵志,已见前释。尼犍子、亦名离系子,谓离于人世羁缚,即现由印度流入英美之瑜伽外道。其生活务简单,亦修禅定,求神通,自谓永得解脱,与婆罗门教已稍有异。世俗文笔赞咏,指诗文词言。外书,指教外文字。攻世俗文字者,易令道心散乱。路伽耶陀、即顺世外道:其说谓万有悉由四大而成,四大不外质力二者,物质不灭即四大不灭,无轮回之法,无出世之法,悉顺世人之心欲而行。反其说者,即为逆路伽耶陀,以其学说务与相反,故名为逆,亦称左顺世外道,言与顺世外道之见相左也。以上诸外道,皆为互相诤论斗议之法。由其具有种种恶知见,自执以为是,故于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应,亲近则有妨于正见,此应离恶见缘者又一也。凶戏及相叉相扑为戏,皆凶恶游戏之事。那罗能涂面扮演,变现幻状,盖优伶之类。言此种种游戏,能败坏善业,扰乱心性,故菩萨不应亲近,此应离坏乱缘者又一也。旃陀罗、为婆罗门四巨姓外之一,号称劣种人,执诸贱业。畜猪羊等及畋猎渔捕者,为造恶业以资生活之人。近之则增长恶缘,故不当亲近,此应离恶业缘者又一也。以上四种,菩萨但不应与之亲近而已,并非拒不与言。若有来者,亦应随宜说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养与受其赞叹也。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此应离劣友缘。求声闻果者志在小乘,若菩萨具有佛智,遇此小乘人,亦可随缘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