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品第十四
论诤,致生障碍。
庚四心修诸善利他行
辛一长行
壬一修安乐行
癸一教慈悲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无论为在家、出家之人,既持是经修大乘之行,必以能得大乘之果为乐;菩萨欲与以乐,故生大慈心。不修大乘行之众生,即为非菩萨人,不修大行以为因,即不能得大果以为乐,不能得乐即有一切苦;菩萨欲令离苦,故生大悲心。此慈悲心,全对众生而起,故曰利他行。
癸二教作念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此教念惛迷。如来方便之教,原以随顺众生之机,乃众生以下劣之心,起限量之见,不悟方便,反生执著。故本为一乘之理,而闻如未闻,不能了知,不能觉证。既有所疑,复不能问,故疑未断而不信,以不信故不起修习,故不真了解,致永失于佛法,故所失甚大。以上均属惛迷之相。而此闻、知、觉、问、信、解之六事中,尤以真正信解为最难得。如纵论经典,高谈禅理,往往辩辞甚富,则不能谓为一无所解。然于行持,则于佛法或多未合。推其不能起行,仍由未能真信,是之谓解而不信。又若闻三宝之名,即发生赞叹、恭敬、礼拜等事,似不能谓为不信佛。然考其信佛之真际,或视同仙、鬼、神祇之类,则又尚未明了佛之义谛,是之谓信而不解。故信而能解,斯为正解;解而又信,斯为正信也。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教念化导。菩萨于此惛迷之人,仍本其大悲誓愿及神通智慧之力,终得引之令住是一乘之大法。
壬二得安乐果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无有过失,谓菩萨慈悲,于一切众生护念化导,令得究竟住于佛法。如是功行,所有天、人、魔怨,无能得其过失,故为一切天人等众所共供养而护持也。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此释所由。三世诸佛皆共说是一乘妙法,故共呵护。
壬三叹经胜妙
癸一标胜妙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无量大千界中,多有不得闻是经名字者,显经不妄传,与非至其时不获听闻者为数至众。
癸二喻胜妙
子一明佛昔施权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