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一 方便品第二
软美妙的言词,这都是沉醉在声尘里。香尘也是人的一种欲望,吃了这样东西觉得没有那样东西香。这种饮食吃腻了,就想换另一种口味,另一种口味吃腻了,又想换另一种,如此循环不息,永无止境的贪著。总之,众生在香尘里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样。味尘即味道。今天想吃鱼,明天想吃鸡,後天又想吃鸭;吃了牛肉觉得没羊肉好吃,吃了羊肉又觉得没猪肉好吃。吃什麽东西都日久生厌,不能满足。这都是由贪慾生出来的食慾,让众生沉迷在味尘中,无法自拔。触尘就是喜欢接触种种滑腻细致的东西。例如:穿衣服爱穿丝绸锦缎,贪它们对皮肤既有保护作用,而且温暖又华丽。甚至于男女间都互相著到触尘上,有如陷入烂泥深渊,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以上这五欲不容易破,所以外道就顺著五欲来说法,不能使众生醒悟。众生好像进入于黑巷死弄,无法出离,也不知出离。直到佛出世了,才好像太阳照破黑暗一样,所以舍利弗说「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佛自久远来一直都没说这种法。以前所说的法都是权法、权智,而没有说实智。现在才把这真实的智慧说给大家听。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佛演说这种实智,先说他自己已证得如是法,即十智力、四无畏及种种神通三昧。还有四禅八定、八解脱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之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佛修道所得的微妙之法是实智,不是权智,所以声闻、缘觉和权乘的菩萨,都不明白这种智慧,也没有人能够发问。「我意难可测」:这种法唯有佛陀自己才能明白,甚深不可揣摩测量,故「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没有人问,而世尊自己宣说这种法。「称叹所行道」:称扬赞叹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佛这种真实的智慧实智,甚深微妙。「诸佛之所得」:这是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无漏诸罗汉」:虽然得到无漏的声闻和罗汉等。「及求涅盘者」:和权乘菩萨求得涅盘者,或辟支佛等。「今皆堕疑网」:现在大家都生出了疑惑,堕到疑网里。可是,一生出疑惑来,修道就有障碍。故云「修道之人且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佛为什麽说出这种法呢?非但一般人狐疑不信,甚至于缘觉乘,出家二众,所有的天龙护法、八部鬼神等,都「相视怀犹豫」: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明白。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麽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满足讲,什麽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麽满足了?慧满足了。这是「福慧」两足。因为释迦牟尼佛「三只修福慧」,在三大阿僧只劫的期间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种植八十种相貌妙好。什麽叫「只」呢?就是无量数。今不只是一个无量数而已,而是三个无量数,是算不出的大数目。在这麽长的时间,佛修福修慧。修福就是供养三宝,亲近诸佛,供养佛、法、僧、供养菩萨、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在这个期间「广修供养」,意即不仅供养一个,而是供养无量无数的佛法僧等。修慧呢?要先持戒,为什麽?先持戒才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善境就是顺境,恶境就是逆境。顺逆毁誉都不动心,这就是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所以释迦牟尼佛修福修慧。

    修慧,要多学习经典,若不学习经典,智慧就不能增长。学习经、律、论三藏,就会生慧。单单修福而不修慧,将来会得到什麽结果呢?「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将来做只大笨象,长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还挂上一串宝珠,可是,虚有其表,没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罗汉托空钵」,尽是学习经典,但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法华经简介 >法华经目录 > 卷一 方便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