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舍」是舍与一切贫穷之众生,「喜」是欢喜教化一切众生。佛最大之德行,乃是慈悲无量,喜舍无量,在一切德行中,以慈悲为最高,故能普覆一切众生。故经载:若慈悲能具足四无所畏,名为如来慈。佛修四无量心,成就清净梵行,故曰「张设幰盖」。
「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喻四无量心,要以万行庄严之。即谓大乘法以具足六度万行。一切法门,庄严大乘法。
「宝绳交络」:譬喻四宏誓愿。此四宏誓愿要身体力行,回光返照,反躬自省。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有度众生否?度众生即行菩萨道,但度众生亦不可执于度生之相。所谓离一切相,扫一切法。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否已断烦恼?烦恼即菩提,冰即水,水即冰;把烦恼化为智慧水,即为菩提。何以说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呢?你把众生度尽即为佛,若未度尽众生,你仍然是众生。觉悟即佛,迷昧即众生。所以不要向外驰求,以求度众生。你若把自性众生度了,即度众生;故六祖坛经云:「自性众生誓愿度。」一切众生如一,无人我之分,要先度自性众生。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也。觉与迷无异,不迷即觉,不觉即迷,如冰与水无差别。故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之法门,我是否已学呢?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不可犹豫不决,应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则,达不到佛的果位。
「垂诸华缨」:车上有华缨垂下,譬喻四种摄受众生之法——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1、布施:所谓「先以欲勾牵,後令入佛智。」若要众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导之。众生爱财,则施之与财,令其生欢喜心,继而教之以佛法,彼必乐于接受。布施本应以法施为先,财施为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财,继之以法施,再施以无畏施,令众生得闻佛法,离一切恐惧,遂能称心如意。2、爱语:用温柔善巧的言词化导,犹如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待众生以慈爱。3、利行:专做善事以利益众生。4、同事:表示与众生旨趣相同,与之作伴,即可导其信佛,使之反迷归觉。故菩萨行菩萨道,以四摄神通度众生,对其潜移默化,纵是有过错之众生,亦渐迁恶向善。菩萨对顽劣不知悔改的众生,仍常希望彼终能改恶向善。所以这四摄法是妙不可言。菩萨对我们如此慈悲爱护,我们应赶快忏悔,何以得菩萨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车内铺著重重叠叠的垫褥,软绵绵的。譬喻薰修一切禅,依观照般若来薰修,日久则有所成就。「重」表示重复、柔软,喻在坐禅时得轻安之感。这感觉是接连不断,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卧不知卧,到无人无我之境。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达到,其中滋味亦要你们亲身体会,才可得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车上的红色枕头,以红色的光譬喻无分别法。枕分内、外枕,外枕是车行时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即静,静即动,动静一如。车行即动,车停即静,动静同是此车。我们修道亦复如是,动静都在我们本身。车内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驾以白牛」:譬喻无漏般若智慧。我们所有一切习气毛病都是「漏」,一切欲念都是「漏」。为何我们没有成佛,没有开悟,习气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为有「漏」,若无漏就得解脱了。得无漏智慧修四谛,四谛就成就。保持无漏智慧,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成就,而致开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语云:「天天防火,月月防贼。」我们要天天防无明火起,月月防六贼(眼、耳、鼻、舌、身、意)打劫。这六贼常把你支配得颠颠倒倒,将你自性的法宝都偷去。人若能保持无漏,定会成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