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王作观想,此观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应。心佐与善心心佐,互相连系,息息相关,故曰:「宝绳交络」。善心的心佐能生无量智慧,亦能成就无量福德,故为「垂诸华缨」。一念心性具足柔软轻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诸法,重重无尽,故谓「重敷婉筵」。心性能动亦能静,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静一如,是为「安置丹枕」。「驾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观察智显现出来。「肤色充洁」:即诚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议,心性无量功德,若不掺杂无明烦恼,是为「色洁」。心圆融无碍,故日「形体姝好」。观心圆融无碍之智慧,能生长一切善根,圆观又能摧伏三界以内的见爱,又能摧伏三界以外的颠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圆观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圆融,故云:「行步平正」。圆观能使其达彼岸,故「其疾如风」。圆观能支配一切心佐,故为「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这是什麽缘故呢?
「是大长者,财富无量」:即佛所说种种诸藏,包括一切法,总而言之,即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单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须切实修行,才能直达涅盘彼岸。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是逆来顺受,无我相、我执、我见,常观想:「未生之时谁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谁?长大成人假名我,转眼蒙胧又是谁?」去我相,就可逆来顺受。学佛法是必须躬行实践,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动,才真正领悟到妙法莲华经之妙处。不要执著「我」相,这个「我」终会死,何必为这个「我」争名夺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业的果报。你今生骂人,来生就会被人骂;你今生给他人添麻烦,则来生他人也会给你添麻烦,所以因果丝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应作「无我」观想,如果你难以放下这个「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当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门框上;有人骂你,你可自我解嘲,当他在唱歌,或说某种外国语言而你听不懂。你能用这种种的反面方法以对治,烦恼自能消除。人有业障才有烦恼,既有业障就应消除业障,修忍辱行。如弥勒菩萨偈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罗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无明火起,能把日积月累的功德烧尽。因此,人学习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罗蜜,不为外境而生烦恼。
精进是昼夜六时勤精进。禅定是静虑。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是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罗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谓「种种诸藏」。「悉皆充满」:譬喻权、实二智。权智充满为「溢」,实智充满为「充」。权实二智都圆满,故谓「悉皆充满」。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长者而作是念,我这法财乃至高无上,不应以小乘法教导一切众生。「与诸子等」:诸子即声闻、缘觉、菩萨。「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诸子初发心,皆是无智无识,犹如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他们皆是吾子,我对他们一律平等看待,并无轻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譬喻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称三十七道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