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边大誓愿,度一切众生。佛教徒应度父母信佛,所谓:「身得离尘垢,此道方成就」,若能度父母信真理,才是真正孝顺,然後度兄弟姊妹,明白真理,远离邪知邪见。释迦牟尼佛成佛後,还到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可见佛陀已成佛,仍不忘度其母。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于後舍宅,忽然火起」:释迦牟尼佛于大通佛时,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降伏五浊,完结一切业感,佛遂入涅盘。佛入涅盘後,一切众生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复现。亦可譬喻佛所教化的众生已得无生法忍,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不再生于三界,故谓「出」。佛虽已成佛,超出三界,但佛也会倒驾慈航,再来世上教化众生,故谓「近」。经云:「佛数现涅盘」意谓出三界火宅。「于後宅舍,忽然火起」:「舍」譬喻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火把三界烧坏。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四面」譬喻四念处。佛入涅盘後,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观身不净:观身、受、心、法皆不净。(二)观受是苦:观身、受、心、法皆苦。(三)观心无常:心念念迁流,故曰「无常」,观身、受、心、法皆无常。(四)观法无我:观身、受、心、法皆无我。修四念先修:1、不净观,以破除我执。人常执著这臭皮囊,放纵享乐而造业。修道人应破除我执,借假修真。2、观受是苦,有三苦、八苦以至无量诸苦。三苦:(一)苦苦,是贫困之苦。(二)坏苦,是富贵之苦,人拥有的一切物质,难免损坏。(三)行苦,念念迁流生苦恼。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一时」譬喻五浊、八苦、四倒同时生出。四倒是外道之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常、乐、我、净是涅盘四德)。
「其焰俱炽」:四倒、五浊、八苦互相助长,故曰「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譬喻支持身体的骨骼。
「爆声震裂」:命断为「爆」,譬喻断命时。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气断骨离为「摧折」,譬喻命终时四大解散,地、水、火、风各有所还,身体化为乌有。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鵰鹫诸鸟鸠盘荼等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共相残害饮血噉肉
「诸鬼神等」: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
「扬声大叫」:诸鬼神等见忽然舍宅起火,墙倒屋塌,故惊恐大叫。
「鵰鹫诸鸟,鸠盘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譬喻三界不易出离,必须借助佛法僧始可得出。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孔穴」譬喻色界。
「毗舍闍鬼,亦住其中」:噉精气鬼也是在色界中。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由于福德浅薄,所以常发脾气,故有云:「缺德带冒烟」。菩萨或会以折服法,以使众生醒觉,但只是权巧之法,并非发脾气。但普通人发脾气,是由于德行不足所致,发脾气如被火烧。譬喻三界无安,被四倒、八苦所逼。
「共相残害」:色界中厌下欣上,例如在色界中讨厌欲界,向往无色界;在上界者不欢喜下界,故「共相残害」。
「饮血、噉肉」:「饮血」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众生有默然的执著,止语而不与人交谈。「噉肉」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中众生执著功德。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诸大恶兽竞来食噉臭烟烽燎四面充塞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野干」譬喻欲界的「贪」。已生色界,故已离欲界的「贪」。「诸大恶兽,竞来食噉,臭烟烽燎,四面充塞」:「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