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譬喻品第三
大恶兽」譬喻色界的「贪」。可把欲界的「贪」吞噬,虽无冒烟,但仍有微细的热恼,仍有味禅的境界,故以「臭烟」喻之。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故言「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鸠盘荼鬼随取而食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譬喻无色界。无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层,修道人到无色界中,讨厌色界,因色界仍是有形相可见,色界众生被形相所局限,仍有苦粗相,在色界中被八苦五蕴所烧,故欲脱离色界牢笼生到无色界中。
「为火所烧,争走出穴」:「穴」譬喻色界天,「出穴」譬喻无色界天,到无色界中定力则更进一步。到无色界天,色界天灭,故以「鸠盘荼鬼,随取而食」喻之。「鸠盘荼鬼」譬喻本五钝使及五利使皆可得无色定,但文中执著五钝使厌色界天,而欣向无色界,五利使已证得无色界,故厌弃色界天,故曰:「鸠盘荼鬼,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头上火然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饿鬼腹大如鼓,喉细似针,故难填饱。头上著火,饥渴热恼,而漫无目的地四处乱跑。「饿鬼」譬喻四空处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虽已空但仍有识,未了生死,未得无漏饮食,犹如饿鬼未得无漏饮食,虽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顶,但仍未了生死,被无常所烧,故「头上火然」。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为八万大劫,天福享尽仍要堕落,被无常火所烧,得不到正道之食,故云「饥」。无助道浆水滋润,故云「渴」。在四空处众生,虽是三界中最高者,但有细微的八苦所逼,八苦仍存于八识田中,故云「热」。仍有微细诸惑: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对境生贪爱。思惑:迷理起分别。尘沙惑:菩萨教化众生,必须通达如尘如沙那样多的法门,否则,自在教化,则为尘沙惑。无明惑:不辨是非,认假作真。因有诸惑故云「恼」。四空处众生仍在生死中,不想出离,故云「周慞闷走」。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三界无安,故云:「甚可怖畏」。若不求出离犹如:「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长者闻已惊入火宅
「宅主」即佛,佛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佛已证得法身地果位,故谓「在门外」。「立」即佛常存大悲心,欲救众生,故不住第一义空座。「闻有人言」:譬喻三昧,佛得三昧法,观机逗教。「汝诸子等」:五道中一切众生。「先因游戏,来入此宅」:此等众生初发心时求出此火宅,但未得三不退转(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仍有见惑和思惑。一切众生理性本清净,因无明妄起执著,而致生死相续,故以「先因游戏」喻之。「稚小无知」:即修行末圆满,被见惑、思惑、无明惑所缠。「欢娱乐著」:生于三界中不知出离,误以为此间是乐土。「长者闻已,惊入火宅」:譬喻佛怜悯众生,要到三界中度化众生。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告喻诸子说众患难恶鬼毒虫
灾火蔓莚众苦次第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
鸠盘荼鬼野干狐狗鵰鹫鸱枭百足之属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诸子无知虽闻父诲
犹故乐著嬉戏不已
「方宜救济」:此时佛欲以大乘法救度所有众生。「令无烧害」:以免众生被五蕴火所烧。「告喻诸子,说众患难」:令诸子得悉,火宅中充满患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恶鬼、毒虫」: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灾火蔓莚」:五蕴之火四处蔓延,把三界烧坏。「众苦次第」:众苦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盘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