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二 信解品第四
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尔时,佛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即知彼等小乘人为自己往昔曾教化大法之众生,故心大欢喜。盖众生得度,德行智库法藏,有了所托付之人,佛之愿力方可圆满。「财物库藏」:即法财、禅定藏,及无量解脱法门,如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藏,今有所付。

    我虽然常思念流转生死苦海之众生,欲以救拔,唯独彼等远逃,离佛太远,故无由见之。「而忽自来」:表示彼等现已回小向大,渐发大菩提心,此为我所愿也。我虽年纪朽迈,将入涅盘,犹贪爱怜惜。即将来谁是可度者,谁即是有大乘根机而可委付大法之人。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辟地。

    佛即时派遣菩萨,「急追将还」,用顿教大法来教化小乘人,欲令其顿悟无上道。「疾走往捉」,单刀直入,见性成佛。以此摄化众生,令入佛智。然而二乘人一向习小法,突得闻此大法,心生惊愕。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对他常脱烦恼即菩提,则大唤称冤枉。若闻生死即涅盘,则大唤称苦痛,我无意求大乘法,为何要逼我?使者执之愈急,欲其速能识自本性,二乘人却「自念无罪」,自谓无此大慈悲修大法,故不愿被大法所「囚执」。众生业重,故感生死狱,菩萨以大慈悲心,入狱救拔。小乘人自谓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失三乘慧命,故言「此必定死」。如是思量,转更惶怖。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辟地」:昏倒在地上,即沉溺无明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趋。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佛见二乘人不受菩萨教化,既无大机,恐伤其善根,故随顺其根性而教菩萨用方便法教化之。「以冷水洒面」:若人昏绝于地,以冷水洒其面,能令其人之三魂七魄再度复合而苏醒过来。此表施以声闻四谛法水,令彼等修行,渐得证果。

    佛知二乘人志在求小。「自知豪贵」:因佛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法界,「报身」及「应身」殊绝尊贵,而此为小乘人所不易信受。佛观此因缘,审知彼等于二万亿佛之悠久时期内,曾发道心,实是佛子。「不语他人」:即昔日为实施权巧方便法,于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乃至说十二因缘。阿含、方等、般若经,从未提及声闻缘觉为佛子。唯有在法华会上机缘成熟,为舍利弗授记当成佛之时,方言彼等为佛子。

    「我今放汝」:即是知根机薄弱,随其意所趣,穷子欢喜,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逗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再修正道与助道,如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将欲诱引其子」:佛观其机缘而设方便法门。「密遣二人」:派菩萨化作声闻乘人来度化,于「教法」而言,即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若于「人」而言,即声闻缘觉二乘人,又于「理」者,即有作真俗二谛。「密遣」,按照教理,即隐实为「密」,开权为「遣」。密教即圆教、满字教,如法华经是也。半字教,即遣教,如三藏及通教。于人而言,内秘菩萨行为密,外现声闻身为遣。

    小乘人不修相好,但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偏于顽空而非中道,故言形色憔悴。「无威德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法华经简介 >法华经目录 > 卷二 信解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