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信解品第四
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香水洒地」:喻法水洒诸菩萨心地,尽洗惑尘。亦喻「定」水洒「散心」。「散众名华」:丰益、平等性及尊责者,意谓大乘菩萨如七净华。华表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干等性智、大圆镜智。七净华:(一)三聚净戒。(二)首楞严大定。(三)实慧。(四)断二谛疑。(五)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六)智德圆满。(七)断德成就。
要得定者,必须先守戒,才有定及慧。故在修道中,戒是最重要。戒有五:(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有人说,杀生、偷盗应该戒除,不邪淫戒虽不易,但亦应受持。妄语乃恶习,应去除。但是喝一些酒不会有什麽问题吧!何必要戒酒?你说他讲得有道理吗?完全错了!酒能使人乱性而做出杀盗淫妄等事。在某种情形下,你会不自觉的打了妄语,犹不自觉,还以为身无过犯。
这使我想起一个公案。有一个受了五戒的人,戒酒已达两、三年之久。一日,忽然兴起饮酒之念,认为喝一些酒,不会有大问题。开始他只喝一点,渐渐越喝越多,并到处找寻下酒小菜。突然见邻家的鸡跑入屋内,认为是天之所赐,不问情由,竟将鸡宰了,吃个精光。这时他已有九成醉意,忽听邻家女人,敲门找寻失鸡,不知所措,竟骗说没见著。他因犯了不饮酒戒而造了杀业。不问自取,谓之偷盗。兼又为掩护自己的罪行而打妄语。现在酒气上升理智全无,见此女人,顿起淫念,竟将她污辱了。他因犯了酒戒而做出杀、盗、淫、妄之罪行。是以人应战兢惕厉,以此作为借镜,不得犯此戒。
第二净华——首楞严大定,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彻底坚固,有了坚、诚、恒之心,才有大定,修大行,然後成就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定力,即是大果。
第三净华—实慧,此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之本有智慧。但是我们现在不但不懂得运用,而且还把它忘了。相反的尽在权巧方便智上用功夫,此乃世间智而已,是虚妄不实。实慧才是超世间之智慧,能令人见诸法实相。
第四净华——断二谛疑:(一)空谛:观诸法之自性本空,破除法执。(二)假谛:此为因缘的作用,依正的现象,同于幻化,故假谛是立法。此二谛偏空或偏有,不入中道,故非究竟而要断除。
第五净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所行非道如小乘法或苦行外道等,但最终还是要再归回大乘,修大法才能得成佛道。
第六净华——表智德圆满,即明心见性。
第七净华——断德成就,表示无明破尽。
「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表大乘妙法。「出」,即教化众生大乘法。「取与」,表摄受二乘人。「威德特尊」,表无边大威德神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二乘人小智德薄,见到佛有大智慧神通之力,及威德庄严相好身,竟起恐惧怀疑心:「此庄严微妙相,是我前所未见,莫非是魔王?」顿觉後悔至此地,欲往返旧处,修二乘法,以求正道「食」悟道「衣」。以舍利弗之大智慧尚且曾对佛起疑心:「将非佛作魔,扰乱我心耶?」更何况初入道者?他不敢久留于此,唯恐被逼修习大乘法而退步疾走。非是小乘人得益之处,故云「非我佣力得物之处」,意谓小根机不能接受大乘法之教化。
修大乘菩萨法非易为之,任运入生死,游戏人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入生死而无生死;在凡尘而出凡尘。二乘人却厌怖生死,又惧于广学万行,舍大取小,故于大乘门疾走而退。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