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二 信解品第四
要生生世世有同等于大师之相好、辩才无碍及大愿力。在彼发愿後的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法云大师远在然灯佛时已开始演说法华经,非一朝一日有此成就,你若要像他一般的辩才无碍,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由此可知法华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难见难可说的微妙法门。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緛上服严饰之具。更著麤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又」,郑重义。「他」,二乘人以权教作为己教,而将实教认作他人之教理。「日」,解为时间或智慧。「于窗牖中」,意谓佛不立于中门而于旁立,换言之,佛为教化二乘人而暂不立于中道,特地处于偏空,遥观其舍大法之子。

    「羸」,无大智慧。「瘦」,福力不足。他们不了解佛陀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之理,故身体羸瘦。「憔悴」,内怖无常而外遭五阴八苦。四住尘为粪土;无明烦恼为尘坌。有此无知尘及四住尘所缠绕,见思二惑未断,攀缘心不制止,故言之污秽不净。出家之修道者,慎勿向人借钱或想要得到他人之供养,此乃不净之念头,最为污秽不净。应本著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之宗旨作为出家人之本份。韦陀菩萨曾发愿言:若有人修得三分德行,即有七分之感应。在我年轻时,曾遭人诬谤及被绝粮数日,但未因遭此类难题而松懈修行,故感得韦陀菩萨为我解除种种障难。

    「即脱」等者,譬喻佛之报身与应身之无量功德。佛陀为不愿穷子惊畏,故隐其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而现丈六高之老比丘相,故谓之脱璎珞及细緛上服严饰之具,而穿麤弊垢腻之衣。「麤」,隐蔽卢舍那百丈之躯,而现丈六高之身体。「弊」,即生忍与法忍。有漏、有烦恼、有为者谓之「尘土坌身」。右手者譬喻以权巧方便法教化二乘人。「除粪之器」:譬喻对治见惑及思惑之法门。自以此法断尽诸惑,而得成就佛道,复又用此法教化人,故名执持。

    「状有所畏」:佛陀为了教化众生,时或示现怖畏生死之相。今述琉璃王诛释种之因缘。琉璃大王一日瞋心大起,欲杀释种,叹无兵权。有一使臣,名曰好苦,劝王弑父夺兵权,兴兵至迦毗罗卫国,大兴杀戮七昼夜。是时诸大弟子,请佛救之,佛默然不语,而且佛的头也痛了三天。目连尊者不忍,乃将佛之亲属五百人用钵盛之,置虚空中。至七天後兵退,均已化为脓血。诸大弟子问佛是何原因?佛曰:「过去有一国,名曰捕鱼。彼国因天旱遭大饥荒。其国有一大湖,湖中鱼鳖甚多。国民迫于饥饿,遂于湖中取鱼为食。湖水渐乾,中有鱼王名弼鱼,取之于岸,鱼跳跃之。一小孩见,觉得好玩,以木棒将鱼头敲了三下。现在舍卫国之兵马,来诛杀迦毗罗卫国民者,即昔日湖中之鱼也。其好苦使臣等,即鱼王之鱼眷。今迦毗罗卫国被杀之人民,即昔日捕鱼国之人民。当日敲了三下鱼头的小孩,即我身是也。我当初虽未食鱼,今日虽已成佛,尚遭头痛之果报,故说因果不昧也。」佛即复说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中国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详情可参考法华经第一品浅释)。皇帝赐他一个沉水香木宝座时,国师生一念贡高自满心,即时招来往昔之冤孽要讨还他的命债。原来过去在汉朝时,国师身为袁盎,因嫉妒晁错,设计杀之,事後深悔不已而出家。由于精勤办道,守戒精严,一连十世为高僧,却冤孽于千里。可是今生贵为国师,一念骄傲,善神隐退,冤鬼乘虚而入,在国师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几乎要了他的命。可见因果丝毫不爽,而我慢心,的确害人不浅!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法华经简介 >法华经目录 > 卷二 信解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