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二 信解品第四
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语诸作人」:即佛为诸修行者宣说四念处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有许多人将自己的身体看得很重要,结果将本有的家珍都丢了,不能识自本性。这个「身体」本非真我,只能说这是我的身体,但决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若人太爱恋贪著自己的身体,则会日渐沉沦堕落,益加愚痴。应知身如房子,乃暂宿之旅馆,非常住真性,何必对它爱恋不舍?

    今将四念处浅释如下:

    (一)观身不净:身体乃最不净物,活著时,九孔常流不净:眼、耳、鼻皆有泪水、耳屎、鼻涕等秽物排泄,口内又有口水及痰,再加上大小便,此为九孔不净。然而人不但不视之为不净,反而刻意装饰外表,使它享尽美食,穿尽华服。殊不知人越贪爱享乐,其自性愈为染污。当人要死亡,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多做善业者,将往生三善道;而恣情纵欲,造恶者,必堕三涂。

    世间上无论最英俊貌美之男子女人,死後无一不是形像恐怖,身体肿胀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囓骨,最後成为白骨一堆,或焚烧後化成灰,你又在那里?虽是父子夫妇,眼前骨肉已非真,恩爱反成仇恨。富贵如春梦,功名似浮云,但念无常,勿再执著臭皮囊!

    (二)观受是苦:能对治缘受执乐之颠倒妄见。

    (三)观心无常:则能由此观照之慧力,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之过患。

    (四)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皆因缘和合而成。我们的身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组合所成,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身体便死亡。诸法本空,故言之观法无我。修四念处,可以断除染爱执著而得戒定慧。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譬喻修四正勤,能发暖位。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此四正勤,如人钻木取火,非要继续努力不可。稍一懈怠,则取火不成。故言四正勤乃四加行中之暖位。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修四正勤能渐得与真如接近,故言「得近其子」。「後复告言」:譬喻四如意足。「咄」:是惊觉之辞句,令迷梦者醒觉。

    「正勤」,属智慧,如男子是阳性。四如意足是属定,如女人是阴性,此表定慧相助,方能生无漏智。修道人本不应有男女之分,皆应同有顶天立地之志气而勤修佛道,方能发扬佛教。「汝常此作」:表示已达到顶位,勿再向外驰求,但需忍受一切横逆境界,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勿复余去」:即告诫穷子勿再从邪或修外道无益之法,应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为法)。「当加汝价」:表示得无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见思二惑,可得无学之位,即世第一位。

    「诸有所须」: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众生,亦是人,故又可解为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较粗,而法空智较细。米面亦能喻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执法执,故事事皆放不下,而处处自寻烦恼。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与诸大众,接受斋主之应供,大众皆到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弥看守给孤独园。其时刚巧又有一檀越到来,就将此唯一之沙弥请去。当沙弥用过丰富之斋饭後,斋主即跪在地上请法。谁知此沙弥可一点也不懂得说法,见此情形,竟吓得偷偷的跑了。因为当时在印度,请法者为表恭敬,皆要五体投地,不可随便抬头张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法华经简介 >法华经目录 > 卷二 信解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