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信解品第四
」:诫令同我体法空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所有,付托与汝。现在你和我已无异,宜加用心照顾,勿忘父言,无令漏失菩萨道法。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当尔之时,二乘人领受大乘教理及佛之智慧功德,心量惭宽,但还停在二乘境界未舍下劣之心。在方等会上,佛陀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即训示小乘人之偏真涅盘乃舍大向小,诃斥彼等为焦芽败种,复又赞叹大乘法而褒奖圆教为最殊胜微妙之法。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玲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由阿含时到法华时。佛成道後,先说华严经,如日出光照高山。次讲阿含经,如日後照幽谷,但亦俱时可照高山。故佛于华严法会中,乃为法身大士说法,度大菩萨。而在阿含方等时,菩萨亦出席法会作影响众。般若时即要回小向大,将二乘人转为大乘,此时佛欲将家业托付给弟子,但还未实行,在法华会上才正式交托给弟子。
「父知此意,渐以通泰」:譬喻佛于般若後,正说无量义经之时,二乘人既闻本从一法生无量法,必思无量诸法,理应还入一法。如此思惟,渐以通泰,故得大乘机发,乃至今经发言三请,名为自鄙先心。「临欲终时」:如来不久将入涅盘,化缘已尽,所应度者,皆已度迄,故入涅盘,正指法华时也。「命其子」:即二万亿佛所受教化之人,大机既熟,十方云集。「亲族」,表十方法身菩萨,到此法会,作影响众。「国王」,一切渐顿、三藏十二部经,当机益物,部部不同,皆言第一,即各称王。等觉菩萨为「大臣」,十地菩萨为「刹利」,三十心菩萨为「居士」。
长者在此集会中,宣言说明二乘人实是其亲生之子,表示穷子已得佛所教化而渐发菩提心。此穷子往昔曾在某城中,背大乘法而遁入生死,备经六趣玲竮辛苦,即孤独穷苦,故云五十余年。为此,佛怀忧推觅,常觅可化之机。忽于此间,得以感应道交,遂以权巧方便法度之,继而教之以大法,付与家业。故言「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财物者,即大乘万德万行。「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佛往昔所说小乘权法,现已归入大乘法,回小向大。换言之,二乘人已悉知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华、涅盘等经。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当穷子得佛授记,欢喜信受,得未曾有。我本无心行菩萨道作佛子,今何其幸运得此殊胜因缘,闻佛开权显实,此法宝妙乘,如大宝藏自然而至。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世尊!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菩萨为佛之真子,而二乘人虽已行菩萨道,犹不自知,故言「似子」。如来视众生犹如一子,唯独众生舍弃成佛大法而乐著小法。迷惑无知,故于生死苦海中,三界火宅内,受尽五蕴火之热恼压迫,认贼作子,背觉合尘。三苦:(一)即身体本有种种苦,名苦苦。(二)身体渐渐衰弱,名坏苦。(三)业运迁流,名行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盘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