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信解品第四
,故小沙弥得以悄悄溜走,伏受听法之斋主,良久不闻片言只字,即抬头一看,哦!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领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顿证初果。他立刻到给孤独园只桓精舍,准备向小沙弥顶礼谢法。然而此沙弥早已自锁门内,听闻敲门聋,更是惊心不已,可是这麽一吓,竟也开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时期,要开悟不是容易之事。
「盐醋之属」:盐,譬喻无常,即修无常观。醋,即观一切是苦。因为正道食(米及面),若无盐醋等调味,则不易食用;换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缘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来修禅定,譬如参话头:「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来面目。」(三)勤如意足。(四)观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脱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进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瞋。(四)定力;有定者则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则能安固难坏,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众生之慈父,但因众生迷蒙,不知本身将来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复忧虑。「所以者何」:为什麽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终,已圆满具足智德与断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断二德,故言「而汝少壮」。
汝常修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故无有欺诳懈怠、瞋恨怨言等诸恶行,亦无有「如余作人」,即不修外道等无益苦行。自今以後,你就像我的亲生儿子。「更与作字」:世第一位,名之为「儿」,即转凡成圣。阿含说五种佛子,谓四果及辟支佛。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即此义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这时二乘人,虽得遇大乘法缘,但犹不知自己可堪作佛而绍隆佛种,故云自谓客作贱人,但修权教法,而「二十年中常令除粪」:除见思二惑之粪,此可解为无碍解脱。思惟道中,无碍有九种,另解脱亦有九种,再加上见谛一及无碍一,合共为二十,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过是已後。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後」:在二乘人断除见思二惑後,已渐能相信大乘法而不起疑谤,故言心相体信。闻大乘法名之为入。见佛丈六之躯说小乘法,名之为出,此大小出入虽无疑难,犹谓大乘是菩萨事,非己智慧能力所及,而不肯回小向大,故云所止犹在本处。佛陀虽有大悲愿力,欲救拔一切罪苦众生,唯独众生自甘堕落不肯出离,故佛刚开始宣说法华经,就有五千比丘退席。由此可见,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狂。连佛菩萨亦感到难以度化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这不是很可悲吗?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这时长者有病,「自知将死不久」: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谓死,今教化众生之机将毕,应入涅盘。「金」,表中道。「银」,表真理,此种种法门,皆为珍宝。「仓库盈溢」:譬喻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缺少,内充外溢。「其中多少」:即般若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所应取与」:自修行为「取」,而教化他人为「与」。此所应取及应与,汝皆知之。
「我心如是」:佛以般若为心。心、佛、众生乃三无差别。「当体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