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二 信解品第四
众多。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贫穷子」:即二乘人。「游诸聚落」:即游于三界火宅,遭受诸苦,深起厌倦,欲求出离。「经历国邑」:即长途跋涉,经过无数异土及居所,意谓观察五阴聚落及十八界国土(六根六尘六识),由此入邑(棘园),即观十二因缘,处处求于正助衣食。由此困境为机,感佛大悲,有得寂灭之义,故云遂到其父所止住城也。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亿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佛时常亿念大乘根机之诸佛子。与子别离如「五十余年」,代表天、人、畜生、饿鬼及地狱众生等。但他久未曾对人言,佛既不说,众菩萨会知此事否?知道。但佛不言,菩萨们亦不宣,因知众生之大乘根机未熟。如来心怀悔恨,当初殷勤教诲大法,以致彼等退失本心。复为逃子之愚痴及背觉合尘而忧心。

    「自念老朽」:喻佛应世,来教化众生之事将毕,所有大乘、富足法财、禅定般若智德却无子息,即尚无法嗣。一日报身没,功德法财无人接嗣。是以殷勤,每每忆念所失之子,若能委嘱咐与法宝之财,心中将坦然快乐,无复忧愁思虑。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林。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旛。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世尊!当老父想念穷子时,穷子做劳工为佣人,在外辗转流离。意谓彼等舍大乘後,于三界中,倍受诸苦。故心生厌离,而四处求出离之道。由此渐渐积习出世之善根,以此善根感应佛慈悲,故终于到达父舍。「住立门侧」:穷子见其父及庄严华屋,故不敢堂堂正正立于门中,却「住立门侧」。此表小乘人偏空、偏假而不立于中道。「遥见其父」:现今虽然离佛道尚远,还能得远瞻见其父,意谓小乘人尚有大乘根机。「踞师子林」:此座高大广饰皆雕上师子等像,比喻佛坐于法王之座,显现万德具足,庄严圆满报法化身。「宝几承足」:表示佛之定慧具足。

    「诸婆罗门」:古印度四阶级中最高者,修行净行,德行高洁,此喻华严会中,等觉位及法云地菩萨。「刹利」:王族也,喻华严会,初地至九地之诸大菩萨。「居士」:代表华严会之三十心菩萨。这些菩萨皆恭敬围绕佛陀。

    「真珠璎珞」:究竟戒、首楞严定、一切种慧、法音陀罗尼四智等义。「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喻佛法微妙深奥,不可言议测量。「吏民僮仆」:吏民——已证果之菩萨,「僮仆」——修行方便波罗蜜者,与实智同。

    「手执白拂」:喻权智之用。「侍立左右」:左表入空智及拂去四住尘:(一)爱见尘。(二)爱欲尘。(三)爱色尘。(四)爱无色尘。「右」,表入假智,拂尽无知尘。「左右」,表拂空尘及假(有)尘,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左右。

    「覆以宝帐」:喻真实慈悲。「垂诸华旛」;华即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爱语即施于慈蔼、柔和、同情慰喻等语。利行,利于他人之行为。同事,示现和众生相同之身份。「旛」,譬喻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法华经简介 >法华经目录 > 卷二 信解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