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乐律一
架。③徵(zhǐ):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④李嗣真:唐代人,擅长鉴赏美术,精通音律。⑤弩营:军队中制作弩的作坊。⑥砧:切割或砸、捶东西时垫在下面的器具,如砧板、铁砧、石砧等。⑦铎:大的铃。古代宣布政事或有战事时用。⑧隅:角落。⑨四具:四块。⑩阙:同缺。《考工记》:我国先秦时专门记述各种手工业工艺的书籍,作者不详,有论者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学技术文献。磬氏:制造磬的人。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有点像曲尺,用玉或石头做成,悬挂在架子上。已上:指声音(频率)高了。下文已下则指声音低了。帛砧:用来捣帛、捶衣的石砧,这里指李嗣真掘地所得的那块石头。定声:这里指固定的音高。迭:这里是交替、轮流的意思。附益:这里是牵强附会、添枝加叶的意思。【译文】唐代的《独异志》一书中说:唐朝是在动乱的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悬挂编磬的架子散失了,(所剩的)编磬里唯独少了一个徵音。李嗣真很神秘地找到了它。(据说)他听到了军营造弩作坊里的捶衣石发出的声音,便找来一只丧车上的大铃铛,跑到弩营东南角上去摇,铃声果然引起了(地下的)回声。(于是)挖掘那地方,找到了一块石头,把它切割成四块,(做成磬)用来补齐了编磬架上缺失的徵音。这是很荒谬的。磬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它的长短厚薄,所以《考工记》里讲:做磬的人在制磬的时候,如果磬的音偏高了,就磨它的两边;如果磬的音偏低了,就磨它的两头。(只要)磨去一点点,磬的音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哪有把一块捣衣石切割打磨成四块以后,它依然还能保持原有声音的呢?再说在古代音乐中,宫和商音是没有固定音高的,是随着乐律的变化而定的,可以交替作为宫音、徵音。(由此看来)李嗣真肯定曾经做过新的磬,有些喜欢多事的人便牵强附会、添油加醋地编造出了上面的故事。既然说把石砧分成了四块,就不会只用来补徵音了。润州玉磬【原文】《国史纂异》①云:润州②曾得玉磬十二以献,张率更③叩④其一,曰晋某岁所造也。是岁闰月,造磬者法月数,当有十三,宜于黄钟⑤东九尺掘,必得焉。从之,果如其言。此妄也。法月律⑥为磬,当依节气⑦,闰月自在其间,闰月无中气⑧,岂当月律?此懵然⑨者为之也。扣其一,安知其是晋某年所造?既沦陷在地中,岂暇⑩复按方隅尺寸埋之?此欺诞之甚也!【注释】①《国史纂异》:即《国史异纂》,唐代刘餗撰。②润州:古代地名,即今江苏镇江。③率更:古代官名,掌管计时。④叩:敲击。⑤黄钟:编磬中的黄钟磬。⑥月律:古人把音乐中的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如黄钟代表十一月、大吕代表十二月等。⑦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是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节气,连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节气,有时指一段时间,例如,太阳黄经从0℃增加到15℃这段时间叫做春分。现在所用的节气都是指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0℃时叫春分,太阳黄经等于15℃时叫清明。⑧中气:从冬至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开始另一个中气。计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按规定,闰年所包括的那个闰月没有中气。⑨懵然:不明白的样子。⑩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方隅:文中指方向。【译文】《国史异纂》一书中说:镇江曾经从地下挖到十二只玉磬并献给了朝廷,掌管计时的率更官张某敲了一下其中的一只便说:这是晋代某年所造的,那一年有闰月,造磬的人是依照月数制磬的,应当有十三只磬。可以在所发现的黄钟磬的东边九尺远的地方挖掘,一定会找到。按照他的话去挖,果然像他讲的那样(又找到了一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梦溪笔谈简介 >梦溪笔谈目录 > 乐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