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律一
磬)。这是很荒唐的。依照月律来制造磬,应该按照节气,闺月已经包括在当中了,闰月是没有中气的,怎么能按照月律来造磬呢?这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人的胡说八道。敲一下其中的一只磬,哪里就能知道它是晋代某年所制造的呢?既然失落掩埋在泥土里,哪里还会有工夫按一定的方位和间隔距离去埋呢?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真是荒诞到了极点。天宝法曲与胡部合奏【原文】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①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注释】①法曲:乐曲种类名称。晋以前原为用于佛教法会的乐曲,传入中原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相结合,逐渐发展为以清商乐为主的隋代法曲。盛唐时,这种乐曲又掺杂道教乐曲而发展至极盛,《霓裳羽衣曲》即是著名的法曲。唐玄宗命梨园弟子学习,称为法部。胡部:指中原北方及西方少数民族音乐,有时也泛指与中原传统音乐有别的四夷乐。隋代音乐有九部,唐太宗时加一部为十部,玄宗时又加入胡部。【译文】中原之外的地区和国家的音乐,前世自然与中原有别而称之为四夷乐。自从唐天宝十三载(754),始诏令以法曲与胡部乐合奏,从此朝廷的音乐演奏便完全失去了古代的法度,而将上古先王留传的乐曲称为雅乐,后世新创作的乐曲称为清乐,与胡部乐合奏的乐曲称为宴乐。《霓裳羽衣曲》【原文】《霓裳羽衣曲》①,刘禹锡诗云:三乡陌②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又王建诗云:听风听水③作《霓裳》。白乐天④诗注云: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⑤造。郑嵎《津阳门诗》注云⑥:叶法善⑦尝引上入月宫,闻仙乐。及上归,但记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⑧,用敬述所进为腔⑨,而名《霓裳羽衣曲》。诸说各不同。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⑩,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今《献仙音》乃小石调耳,未知孰是。【注释】①《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传自西凉,本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而改名。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中唐著名诗人。三乡陌:一作三乡驿。相传唐玄宗于三乡驿楼上望女几山(在今河南宜阳),归而作《霓裳羽衣曲》。③王建(约765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后期诗人。听风听水:相传西域龟兹国君臣听风水之声而创制乐曲。④白乐天: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邦(今陕西渭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⑤杨敬述:开元间以羽林大将军、西凉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曾因御突厥战败被削官爵。⑥郑嵎:字宾先,唐宣宗时进士。其《津阳门诗》为七言长句,凡一千四百句,成一百韵。⑦叶法善(616720):唐初道士。以道术历事高宗至玄宗五朝,以至封为越国公。⑧散序:各种乐器次第发声而尚无节拍的序曲。因无节拍,故不伴舞。⑨腔:腔调,曲调。⑩蒲: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横书:即横行书写的字,与汉字传统上的纵行书写不同。燕部:唐宋音乐部类之一,即燕乐。混合传统雅乐及西凉乐,供宴飨用。北宋时有二十八调。道(qi)调:古代音乐以宫音(相当于现在简谱的1)为主的乐调之一。法曲:见上条注。小石调:古代音乐以商音(相当于现在简谱的2)为主的乐调之一。【译文】关于《霓裳羽衣曲》,刘禹锡的诗说: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又有王建的诗说:听风听水作《霓裳》。白居易有首诗的注释说:开元年间,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作。郑嵎《津阳门》诗的注释说:叶法善曾经引导皇上飞入月宫聆听仙乐,等回到人间时,皇上只记得其中的一半,于是就用笛子把它吹奏出来。恰逢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