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①,为难治。
【注释】
①下厥上竭:厥逆因于下焦阳虚,故称下厥;阴血因上出而耗竭,故称上竭。
【译文】
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即所谓的下厥上竭,属难治之症。
【评析】
本条讲强发少阴之汗,而导致动血的变症。
病人少阴,气血阴阳均已亏损,即使有可汗、可下的症候,亦应该慎重用药。少阴病,阳气虚弱,所以厥冷无汗,假使汗出,则多属亡阳危候。少阴正症,本无汗法,篇中麻附细辛、麻附甘草二汤,都因有太阳兼症,所以发表与护阳同用,以求从权一汗。今少阴病外无兼症,而强发其汗,不但伤阳,而且伤阴,更能扰动营血,血随虚阳上涌,循清窍而出,但病变仓促,很难逆料何窍出血。所以说,或从口鼻,或从目出。先是阳气衰于下而为厥逆,复以误汗,营血外溢而竭于上,造成下厥上竭,下厥治当用温,而上竭又不宜用温,顾此失彼,确属难治之候。
【原文】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译文】
少阴病,恶寒怕冷,身体踡卧而下利,手足逆冷的,预后不良。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纯阴无阳的不治症。
少阴病预后的吉凶,决定于阳气的存亡。阳气尚存的,是为可治;阳气衰绝的,是为不治。本条恶寒而无身热,身蜷而手足不温,是谓有阴无阳之症,已属危候,而又兼下利,所以断为不治。
【原文】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译文】
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阳气衰竭的死候。
少阴病吐利,出现躁烦,是衰微的阳气与邪抗争的表现。如果正能胜邪,则当阳回利止,病即由重转轻。今更增加四逆,则可证阴邪猖獗,阳气已达到竭绝的地步,有阴无阳,所以断为死症。
【原文】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①者,死。
【注释】
①自冒:冒者,如以物冒首之状,这里是指眼发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而言。
【译文】
少阴病,下利虽然停止,而头部发生眩晕,并且时时自冒的,为死候。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阴竭阳脱的死症。
本条的利止,未言手足转温,而反见到头眩和时时自冒的现象,可知这一利止,不是阳气来复,而是由于阴液已竭,源泉竭绝。阴液既竭于下,则阳失依附而飞越于上,所以见到头眩而时时自冒,此时阴竭阳越,脱离在即,因此断为死候。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译文】
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症,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症,主治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评析】
本条讲少阴病兼表症的治法。
少阴病虚寒症本不发热,今始得病即见发热,所以称为反发热。一般来讲,发热为太阳表症,但太阳病应当脉浮,现在却是脉沉,沉脉为少阴里虚,脉症合参,是少阴兼太阳表症,亦即后世所谓少阴与太阳两感症。此为两经兼病,虽有少阴里虚脉候,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程度,所以用温阳发汗,表里同治。如果下利肢厥,则里症为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