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同时,它既不与太陽相异,也不与虚空相异而生。观见所见的事物本来就是虚妄的,一定不能指出实体来,就像等候空花再生一样,只能结成一个空果而已。还有必要去诘难水火二性不相抵触灭绝的奥义吗?观见的真性只在妙觉明见,妙觉明心本性圆融,在没有显示其虚妄的假相之前,先就融摄了水火二性的对立,在本真观见之中,为什么要说水、火不相容的呢?本真的妙觉了知也是这样的情形。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錀。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你以为空一旦被认知了别,就会有空现示出来,地、水、火、风各自都被认知了别时,它们就各自现示出来。如果它们一起被认知了别,就会一起现示出来。那么,什么是一起现示?富楼那,就如在一团水中现出太陽影子,二个人一同观看水中之日,他们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走,就会分别有二个太陽随著他们走。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并不一样,但是,我们知道太陽只有一个,为什么还要说他们各有一个太陽在跟随呢?既然各有一个太陽相随,就应当有二个太陽,为什么各自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太陽呢?所以,怎样说都是虚妄,没有凭据可证明是正确的。富楼那,你以为色境和空境在如来藏中相倾相夺,但是,如来藏却是随顺著众生业力,而现示为色境和空境的,并遍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所以,在一切法界之中,显示种种现象,风吹而有物动,空阔而有澄明,日照而有光亮,云积而有昏暗。众生迷闷无知、违背妙明觉见去应和尘物,应和久了,便生出种种业力烦劳,于是世间种种形质障碍尘物烦恼生出。我则以为,妙明觉心不生不灭,契合于如来藏中,而如来藏就是妙觉明心、其圆照一切法界。所以在如来藏中,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不动清净道场遍在于十方世界,一身即含有十方无尽虚空,一毛发类上现示无尽宝刹,坐在微细尘埃里就可以转动大法转。这是因为灭尽尘缘妄境,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