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同,与现代庸俗经济学的理论是不一致的,应当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加以验证。
现在我们把上述的利润率方程式p’=m‘v/C,应用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上来。我们依次变更m’v/C中各个因素的值,并确定这些变化对利润率的影响。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一系列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些情况看作同一个资本的依次变化的作用条件,但也可以看作同时并存于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国家、为了比较才列在一起的不同的资本。因此,如果把我们所举的某些例子理解为同一个资本在时间上先后出现的状态,这样显得勉强或实际上不可能,那末,只要把它们理解为互相独立的资本在进行比较,这种指责也就可以消除了。如果象现代庸俗经济学做实证研究那样,把它们加总到一起,从而抹杀其中的区别,那我们就什么结论也得不到了。
因此,我们把m‘v/C这个乘积分成两个因素,m’和v/C;我们先把m‘当作是不变的,研究v/C的各种可能变化的作用;然后把v/C这个分数当作是不变的,使m’发生各种可能的变化;最后,我们假定一切因素都是可变的,并列举所有的情形,由此推出利润率的各种规律。
I、m‘不变,v/C可变
我们可以为这种情况——它又包含许多派生情况——提出一个总公式。假定有两个资本C和C1,它们的可变组成部分分别为v和v1,剩余价值率同为m’,利润率分别为p‘和p1’——这样:
p‘=m’v/C;p1‘=m’v1/C1。
现在使C和C1相比,v和v1相比。例如,假定分数C1/C之值=E,分数v1/v之值=e,这样,C1=EC,v1=ev。用所得之值,代替上述p1‘方程式中的C1和v1,我们就得到:
p’=m‘ev/EC。
把上述两个方程式变成比例,我们就可以由这两个方程式引出第二个公式:
p’:p1‘=m’v/C:m‘v1/C1=v/C:v1/C1。
因为以同数乘除分子和分母,分数的值不变,所以我们可以把v/C和v1/C1化为百分比,也就是,使C和C1各=100。这样,我们就得到v/C=v/100和v1/C1=v1/100,我们还可以把上述比例中的分母去掉,于是就得到:
p’:p1‘=v:v1;也就是说,
就任何两个以相同的剩余价值率发生作用的资本来说,利润率之比,等于按各自总资本的百分比计算的可变资本部分之比。
这两个公式,包含着v/C的变化的一切情况。
在分别考察这些情况之前,还要指出一点。因为C是c和v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因为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通常都用百分比来表示,所以一般地说,假定c+v之和也为100,也就是用百分比来表示c和v,是比较方便的。在我们不是要确定利润量,而是要确定利润率时,不管是说一个15000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12000,可变资本3000,生产一个3000的剩余价值,还是把这个资本化为百分比,结果都是一样:
15000C=12000)
100)。
在这两个场合,剩余价值率m’都是=100%,利润率都是=20%。
当我们拿两个资本作比较时,情况也是如此,例如,我们拿上面那个资本同另一个如下的资本作比较:
12000C=l0800)
100),
在这两个场合,m‘都是=100%,p’都是=10%,而用百分比的形式来同上面那个资本作比较,结果就清楚得多。
相反,在我们考察同一个资本的变化时,百分比形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