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一 地理二
,废虢州为虢略,隶陕州。并虢略治灵宝,以虢略为巡检司,并硃阳县入焉。阌乡,下。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焉。渑池。下。金升为韶州,置渑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复为县,隶河南府路,后割以来属。
南阳府,唐初为宛州,而县名南阳,后州废,以县属邓州。历五代至宋皆为县。金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直隶行省。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
县二
南阳,下。倚郭。镇平。下。
州五
邓州,下。唐初为邓州,后改南阳郡,又仍为邓州。宋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开封府。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元初以淅川、顺阳省入内乡。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领三县:
穰县,下。倚郭。内乡,下。至元二年,以顺阳来属。新野。下。
唐州,下。唐初为显州,后改唐州。宋属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复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领一县:
泌阳。倚郭。
嵩州,下。唐为陆浑、伊阙二县。宋升顺州。金改嵩州,领伊阳、福昌二县。元初以福昌隶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阳入州。领一县:
卢氏。下。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属南阳府。十一年来属。
汝州,下。唐初为伊州,又改汝州。宋属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二县入梁县,后复置郏县。领三县:
梁县,下。鲁山。下。郏县。下。
裕州,下。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鲁州,后废为县,属唐州。金升为裕州。旧领方城、舞阳、叶县。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后复置舞阳。领三县:
方城,下。倚郭。叶县,下。舞阳。下。
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入汝阳,隶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颜言:“蔡州去汴梁地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焉,复置遂平县。抄籍户口阙,至顺钱粮户数七千七十五。领县五、州四。州领十县。
县五
汝阳,下。元初废,后置蔡州治此,仍复置县。上蔡,下。西平,下。
确山。下。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阳,后复置。
州四
颍州,下。唐初为信州,后改汝阴郡,又改颍州。宋升顺昌府。金复为颍州。旧领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
太和,下。沈丘,下。颍上。下。
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
新蔡,下。真阳。下。
光州,下。唐初为光州,后改弋阳郡,又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行省。三十年,隶汝宁府。领三县: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立旧治。
信阳州,下。唐初为申州,又改义阳郡。宋改信阳军,端平间,兵乱地荒,凡四十余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