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十七回 聊以慰藉黄绍竑种树寄情怀 神出鬼没白崇禧飞兵银屏山
葛圩给南宁黄旭初发出电令,定于两日后(即十月十三日)大军抵南宁城外,要黄率守军冲围而出,内外夹击敌军。白崇禧同时命令四、七两军,将炮兵马匹、无线电台、大行李等笨重东西,全部存放葛圩。命廖磊率第二十一师为前卫,昼夜兼程,通过银屏山,限十月十二日到达邕宾路上之四塘圩,十三日上午到达南宁郊外之林垦区。张发奎和杨腾辉率大队随后跟进。全军在葛圩杀猪宰牛,饱食一餐,只带一天干粮和身上枪支弹药,向银屏山进发。

    白崇禧破釜沉舟了!

    银屏山坡高崖陡,谷深岩幽,峰峦层叠,险峻异常。廖磊亲率一尖兵连随那壮族老猎人在前探路,白崇禧则带着他的卫队营,紧跟着尖兵连之后前进,他脚穿与士兵同样的草鞋,用一节细小的麻绳,拴着两只眼镜腿,绑在脑后,攀着岩石艰难前行。犬牙似的利石,铁丝网般的刺丛,把他的手和脸,划出一道道血痕;将他的衣服,勾出一个个破洞。他不皱眉,不咬牙,只是不时腾出手来,摸一摸脑后那拴着眼镜腿的麻绳。北伐后这四、五年来,白崇禧一直率军鏖战,东征西杀,驰骋疆场。但他地位显赫,多以舟车代步,还从未象今日这般跋涉之苦。白崇禧是条硬汉子,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廖磊曾劝他,在葛圩指挥即可,何必以一营长之身份翻山越岭,亲冒矢石?白崇禧笑道:“燕农兄,我在百色时当过营长,败退到贵州不幸在山崖上跌断了腿,那时我才二十八岁。今年我也不过三十七岁,我准备再从营长做起,九年后,也不过四十六岁嘛!”

    “健公从营长做起,我廖磊就从连长做起!”廖磊把衣袖往上一卷,亲自带着一连尖兵,跟着向导出发了。

    二个副总司令,一个副军长,各带着一个连和一个营走在最前头,第二十一师参谋长覃广亮,带着两个主力团紧紧跟随在后,一点也不敢怠慢。

    “报告总指挥,前边没有路了!”一名参谋从前面返回来报告。

    “向导呢?”白崇禧问。

    “向导过去了,部队过不去!”

    “啊!”白崇禧忙压着焦虑的心情,“到前边去看看!”白崇禧带着两名卫士,超前急行。廖磊的尖兵连被阻在羊肠小道上,士兵们左是绝壁,右是深壑,连路都无法给白老总让,只好趴在一尺余宽的石头路上,任由白崇禧和那两名贴身卫士踩在身上越过。到了前边,只见尖兵连前面是道一丈余宽的天沟,两面都是悬崖峭壁,山风被压迫在天沟之内,发出愤怒的呼啸声,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胆战。那壮族老猎人却坐在对面,神情悠闲地抽着旱烟,不时用竹烟斗磕一磕石崖,湍急的山风将冒着烟的旱烟团卷到天沟下,老猎人又慢慢地从那烟荷包中掏出烟丝塞进竹烟斗。在他头上的一棵歪脖子松树上,拴着一条拇指粗细的绳索。强劲的山风一会儿将那空荡荡的粗绳索送过来,又拉过去,象在荡秋千一般,接连五名士兵,都因心怯手软已从那粗绳索上失落深渊,身葬山谷。白崇禧到时,只见廖磊抽出手枪,逼着前卫连的连长:“你上!”

    “我……”那连长早被吓得两腿发软,望着天沟只管往后退。

    “又!”廖磊一枪击在连长后脑上,那连长打了个趔趄,一头栽下深谷去了。廖磊将手枪往腰上一插,紧一紧腰上的宽皮带,眼明手快地抓住由山风荡过来的粗绳索,两腿一纵,口中“嗨”地一声,飞过天沟,稳稳地落在那老猎人身旁,白崇禧和尖兵连的士兵们,不禁大声喝起彩来。接着又荡过去几名士兵,他们在对面砍了两根小碗粗的树干,用山藤扎着,架起一座不到一尺宽的小桥,尖兵连终于顺利通过。当白崇禧踏上那颤悠悠的小桥时,他本能地用手又摸了摸脑后那拴着眼镜腿的麻绳,想起在保定军校受训时通过两丈来高的独木桥的情景,没想到十几年前学生时代学的课目,直到今天才派上用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桂系演义简介 >桂系演义目录 > 第五十七回 聊以慰藉黄绍竑种树寄情怀 神出鬼没白崇禧飞兵银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