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五 毛泽东同“远方”秘密交往实录
亲人,又重整旗鼓,建立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就是上山,建立根据地。前后历时10年的浴血奋战,走了二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冲出重重围困,进行了无数次的战斗,终于找到了立足之地。紧接着就是八年抗日战争。须知,这是在毫无外援,完全靠自力更生坚持下来的。外国侵略者被打倒了,但人民还未得到喘息,甚至还未来得及伸伸腰,蒋介石国民党又在美帝国主义的怂勇和支持下,打响了内战,企图一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独霸中国。可是这一回,人民已经有了以往数十年中多次的经验教训,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不再受人的欺骗、愚弄和出卖。我们依靠自力更生,根据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同敌人进行一次最后的较量,作一次你死我活的决战,把革命进行到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也是全国劳动人民的意志!我们的决心兑现了,中国革命胜利了!但这仅仅是我国人民在长征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前面的路程还很长,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是很多很多的。只要不骄做,努力前进,中国的发展进步将会是较快的。中国具有的优势之一,就是有一个好近邻,所以中国不是孤立无援的……

    客人们凝神屏息,全神贯注。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热泪盈眶,这是一个罕见的场面。

    毛泽东最后建议他们同我国的劳动群众作些接触,作家们可以随军到前方去看看,了解我们的军队生活、战斗能力、战地实况、军民关系等等。随军甫下,还可以看到旧时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也可观察到部分作战过程,但是特大规模的战役不会有了。作家西蒙诺夫回国后完成了一部不甚成功的作品《战斗着的中国》。

    对毛泽东首次访苏情况的补充

    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的情况,我在《陪同毛主席访苏》一文中写到的情节,不再重述,这里仅作一些补充:

    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国会新闻俱乐部发表了长篇讲话,其内容是挑拨苏中、苏蒙关系的。当时苏方提出有关各国都发表一项官方声明,予以驳斥,给他点颜色看看,有关国家都同意了,但并未明确什么叫“官方的”。结果,苏联和蒙古都以外交部部长的名义发了声明,中国则只是以新闻署长的名义发表了声明,内容都是驳斥艾奇逊的。苏方对此十分注意,可能还是疑虑重重,1月中下旬的一天;他们郑重其亨地派人来说:斯大林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到克里姆林宫会面,无须再邀别人,而主人方面也只有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二人参加,翻译也只要师哲一人去。我们到了斯大林的会客室,确实只有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等候。

    先是斯大林说:今天请你们来,只想在这个范围内谈一个问题,莫洛托夫有些话要说。

    接着他又问:“关于驳斥艾奇逊的造谣,中国政府发了声明否?”

    回答:是用胡乔木的名义发表的。

    斯大林又问:“胡是什么人?”

    回答:他是新闻总署署长,也是用这个身份发表声明的。

    斯大林说:“按西文的习惯,任何新闻记者都可以对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评论,但他们并不代表官方的立场和观点,他们怎么说都可以,也不必对自己的话负责,所以他们的话是一文不值的。”

    莫洛托夫说:“上次我们谈定,关于艾奇逊的谈话,我们应该分别各自发表一项正式声明,驳艾奇逊的胡说八道。本来我们谈定用官方名义发表的,而你们却用新闻总署名义讲话,新闻总署并不是权威,它代表不了政府,而且新闻记者的谈话也决代替不了官方的观点和意见。”

    斯大林接着说:“这么一来,我们的步调就乱了,各行其是,会减弱我们的力量,我认为我们都应该信守诺言,紧密配合,步调一致,这样才会更有力量。来日方长,今后互相协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峰与谷·领袖毛泽东简介 >峰与谷·领袖毛泽东目录 > 〇五 毛泽东同“远方”秘密交往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