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姚文元敏感地领悟毛泽东的意思
传工作会议。
三月十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上海代表团时,又一次谈到了三位青年作家,谈到了姚文元:
不要怕片面性,片面性总是难免的嘛!多学一点马列主义。刚学,会学不进去,会吐出来,这叫条件反射嘛,都学了会慢慢学进去,像瓶子里装油,倒出来,总是会留一点。慢慢就学懂了。鲁迅学马列主义,是创造社郭沫若逼出来的嘛,他原是相信进化论的嘛,早期的杂文,很多片面性。后来学习马列主义,片面性就很少了。我看,任何人都难免有片面性,青年人也有,李希凡有片面性,王蒙有片面性,在青年作家中,我看姚文元的片面性比较少……
这一回不是听传达,姚文元是当面听见毛泽东夸他,自然是受到了极大为鼓舞。
此后,姚文元就更加注意毛泽东的言论,揣摩中国的政治风向。
姚文元不仅非常敏锐地注意到新华社五月二十五日关于毛泽东的讲话的电讯,而且还注意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对这条消息的不同处理。
为此,姚文元写了《录以备考——读报偶感》一文,发表于六月十日的《文汇报》。姚文元写道:
同是一条消息,经过不同的编辑同志的编排,其价值竟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之遥,这个奇妙的秘诀,是我最近从报纸上得来的。
前几天毛主席在接见共青团代表时发表了讲话。讲话虽短,含意却极深远。解放日报用特别巨大的铅字和醒目的标题放在第一条新闻,人民日报排在当中,标题比解放日报要小些,也突出了“团结起来,坚决地勇敢地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一切离开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都是错误的”。但文汇报呢,却缩小到简直使粗枝大叶的人找不到的地步,或者看了也觉得这是一条无足轻重的新闻。其全部地位,大约只有解放日报标题用的铅字二个铅字那么大。
到底是什么缘故使三个报纸编辑部对一条新闻的估价相差如此之远呢?是因为解放日报认为这条新闻特别重要呢,还是因为文汇报编者同志觉得这个谈话是谈谈什么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之类早已“听得烂熟”的老话,没有什么新鲜内容,所以无足轻重呢?还是因为编者以为文汇报的读者是知识分子、同青年没有什么关系?抑还是编者以为突出这条消息,会影响“争鸣”,因为“争鸣”中似乎是不适合多说什么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我因为说了两句,就很遭到有些人的反对。
于是,姚文元得出了结论:
有人要问:你自己就没有见解了吗?答曰:有的。但不想说。不想说的理由呢?答曰:也不想说。这并非如唐弢同志所说的“欲说还休”,而是另一种原因。然而这至少驳倒了一种理论:“新闻的编排是没有政治性”。编排也有政治性,“各取所需”即是。
姚文元此文发表之后,立即受到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大大地把姚文元褒奖了一番,这是后话。
可惜,中国的“右派”们的政治敏感度,远远不如“左派”姚文元。他们依然沉醉于大鸣大放……
一九五七年五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又一次发出“讯号弹”,发表了这样的报导:《彭德怀元帅在军械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上说在社会大变动时期站稳立场》
报导说:
“彭德怀元帅要求代表们在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一九五七年六月五日,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则在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发出这样的警告:
“永远记住毛主席的话,团结起来,坚决地勇敢地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一切离开社会主义的言论行动是完全错误的。”
《人民日报》刊登从五月二十三日起,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