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七、郭松龄倒戈为哪般
松龄这派人想要上位的话,必然引起另两派人的警觉和反感。

    在这些人中,郭松龄与杨宇霆的矛盾最大,因为这两人都刚愎自用,恃才傲物,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当时杨宇霆任奉军总参议兼参谋长,无论是政务还是军事,张作霖都倚之甚重,言听计从,可谓是奉军中极显赫的人物;而郭松龄掌握了奉军劲旅,背靠少帅张学良,可谓是旗鼓相当。两人的政见一向不合,因平时的争权夺势而积怨很深。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李景林当上了直隶督办,张宗昌当上了山东督办,杨宇霆做上江苏督办,姜登选则上任安徽督办,出力最大的郭松龄反在战后的地盘分配中颗粒无收。张作霖原本是准备安排姜登选作江苏督办而让郭松龄当安徽督办的,但杨宇霆突然跳出来把江苏督办的位置给抢去,因而姜登选便代替了郭松龄出任安徽督办。

    按张作霖的想法,固然是传统的按资排辈,先照顾老同志,但对于郭松龄一派人来说,这就是奖赏不公,由此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在此之前,郭松龄已经派出一个旅前往安徽蚌埠并做好了出任安徽督办的准备,谁知道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心中的激愤可想而知。

    张学良也理解郭松龄当时的心情,事后他回忆说,“分配权力郭松龄没分配着。郭松龄他自己就跟我讲,他说,算我倒霉,当你的部下。旁人都起来了,都是督军了。我不但没有督军,还是在你底下当个副手。可是你被你爸爸压着,我可倒霉了。换句话说,那时候要人打仗干活都是我的军队,可是请功领赏不是我。”为了安慰郭松龄,张学良让郭松龄的参谋长魏益三传话说:“将来他(郭松龄)想要地盘,黑龙江、吉林任他选择。但是,现在还不是时机,尚需少安毋躁,届时一定会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是,郭松龄此时已经忍无可忍,不想再等待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前往各地占领地盘的大都是奉军的次级部队,其精锐部队“一三联军”改由“京榆驻军司令部”管辖,其中包括六师十二旅,骑兵一师两旅,炮兵两旅,外加工兵一团,兵力达七万五千人,这些便是奉军的最精华部分,而军权掌握者为张学良,郭松龄副之。张学良所兼职务太多,军权实际上掌握在郭松龄手中。

    由于郭松龄夫人韩淑秀与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的特殊关系(据张学良称,郭松龄与冯玉祥的联系便是通过两位夫人进行的),冯玉祥的“北京政变”难免会对郭松龄产生影响。郭松龄和一般的北洋军人不同,他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参加过革命,经历和冯玉祥类似,因此对军阀的那一套作风很看不惯。另外,冯玉祥成功倒戈后,势力扩展迅速,这事实上是给郭松龄树立了一个榜样。相比而言,郭松龄在奉军中的地位和实力远比冯玉祥在直系中更为优越,既然冯玉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那他也同样搞一下“反奉倒张”,自己当个东北王,胜算应该是很大的。

    据说,郭松龄倒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年他奉派前往日本观操时,偶然得知了日本与张作霖的卖国密约,出于爱国热忱而愤然倒戈。此次日本观操,冯玉祥也派了部下韩复榘前往同去,于是郭松龄便通过韩复榘与冯玉祥达成七条攻守同盟的密约,共同反奉。与此同时,郭松龄又与同样受到排挤的另一个奉系势力李景林达成默契,准备合作。

    1925年11月22日,张作霖突然电召郭松龄返回沈阳,讨论对冯玉祥国民军的作战问题。郭松龄以为事已泄露,时不可待,便当机决定倒戈反奉,并于当天发出三道通电,宣布主和拒战,并要求张作霖下野,请张学良主政,严惩主战的罪魁祸首杨宇霆。

    当天晚上,郭松龄在滦州召集军事会议,到会的“一三联军”军官有近百人,郭的夫人韩淑秀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的会场气氛紧张,戒备森严,担任警戒的卫兵一个个荷枪实弹,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简介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目录 > 二七、郭松龄倒戈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