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七、窝里反,二陈汤,皇帝友人不买账
么的可贵,这才是真正的国士啊!那些曾经推戴我的人,难道他们真的是为国为民吗?他们今天推戴我为皇帝,明天就可能反对帝制,这种人真是比比皆是哪!总之,我办事情的时候多,读书的时候少,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说到这里,袁世凯沉痛的说:“只是误我事小,误国事大,当国者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和段祺瑞不同的是,袁世凯的另一位股肱干将冯国璋对袁世凯就没有那么直率了。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他与段祺瑞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生,但冯国璋在投军之前就有了很好的文化底子,并且在军校期间考中了秀才。冯国璋毕业之后留校任教,随后又随聂士成部参加甲午战争,战后又被派到日本考察军事,经历和段祺瑞基本相似。最巧的是,冯国璋也与袁世凯有某种亲眷关系,那就是冯国璋在夫人去世后娶了袁世凯家的家庭教师周女士(民国后的事情)。

    冯国璋在日本考察回国后,写了几卷兵书献给聂士成,但聂士成是老派军人,对此却并不在意,随后他又将兵书转赠给了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几卷兵书后如获至宝,随即便将冯国璋延揽至自己门下,冯国璋也就成为“北洋三杰”中最后一个报到的。

    辛亥革命中,南北军在武昌激战正酣的时候,冯国璋被袁世凯调为禁卫军统领,以稳定京畿一带的秩序。“二次革命”后,冯国璋又率军南下,在击败国民党人后代替军纪不佳的张勋辫子军驻节南京,成为威震东南的封疆大吏。

    据说,在1915年的夏天(也就是帝制初起的时候),冯国璋听到点帝制风声后便直奔京城,去找袁世凯问个究竟。袁、冯两人见面后,冯国璋却没有像段祺瑞那样单刀直入,他先是试探道:“大总统,我最近在外面听说您要变更国体、恢复帝制,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们在地方上应该如何布置,能否预为密示?”

    袁世凯听后,勃然变色道:“华甫啊,这都是谣传!你想,我们老袁家就没有活过六十岁的人,我今年都五十八了,就算做皇帝,又能做几年?再说了,做皇帝就要传子,可你看看我的儿子中哪有一个是成器的?这大儿子克定是个残废;二儿子克文就会装假名士;三儿子克良更不像话,整一个土匪性子,至于其他的儿子都年幼,哪一个能承继大业?况且帝王家的子孙大多没有好下场,我就算是为子孙着想,也不能这么做啊!我绝无皇帝思想,这点你尽管放心。”

    袁世凯的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冯国璋听后十分满意,于是高兴的回到南京,并有意将他与袁世凯的谈话泄露出去,为袁世凯辟谣。不料过了几个月,帝制运动就紧锣密鼓、大张旗鼓的进行了起来,冯国璋这才知道上了袁世凯的当,当时是把他气得两眼翻白,从此后再也不相信袁世凯了。在地方选举袁世凯为皇帝的闹剧中,作为江苏最高军政长官的冯国璋几经劝告才稍微露个面,随便这些人怎么折腾,反正他不赞成,也不反对,一声不吭。

    冯国璋反对帝制的原因其实和段祺瑞差不多,唯独不同的是,冯国璋多上了袁世凯一个当。冯国璋自认为自己不是袁世凯的第一心腹,至少也是第二第三,不料老袁竟然将他如此欺骗,真是岂有此理。再者,如果袁世凯不称帝的话,他和段祺瑞都有可能接班,而要是摊上袁克定这个主的话,“这样的曹丕将来如何伺候!”(冯国璋原话)。

    不过话说回来,袁世凯也未必是有意欺骗冯国璋,只是他当时真是没下定主意。袁世凯是想当皇帝来着,但也怕当皇帝来着,正出于这种矛盾犹豫的心态,袁世凯这才会跟冯国璋说上面这段话。因为这段话有玄机嘛,袁世凯自认为活不过六十,但袁克定说当了皇帝就可以破除这个家族魔咒,袁世凯这就动心了。

    不过,据袁世凯最宠爱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说,当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简介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目录 > 二七、窝里反,二陈汤,皇帝友人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