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七、窝里反,二陈汤,皇帝友人不买账
袁世凯其实早知道冯国璋的用意,他是故意用这话来给冯国璋封口的,所以冯国璋刚刚走,袁世凯便气冲冲地上楼跟家里人说:“冯华甫岂有此理!冯华甫岂有此理!”

    在帝制运动中,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多是一线的重要干部,而热心的其实是那些二线的新进干将。道理很简单,这些人就是要投袁世凯所好,夺拥立之功,也好乘机排挤前面的老干部,为自己晋身求封嘛。

    孔夫子说得好,“君子不党”,“结党”必然“营私”,而当时的北洋系就是这样一个无组织无理论的大帮派,袁世凯这个帮主要做皇帝,那排名前几位的大佬就没了当帮主的机会,因为皇帝要传儿子嘛。至于排名靠后的那些人,他们要想挤到前面去的话,就要投帮主所好,因此拥护帝制就是谋取功名富贵的好办法,正如杨度之流。

    总而言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利”字,可解释万般问题,也可网罗芸芸众生,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正如后面的事实所证明的,别看那些二线的干将们闹腾得欢,但真正考验到自己利益了,那一个个就都现了原形。譬如在地方大员中,最早给袁世凯发劝进电的湖南将军汤芗铭,汤芗铭原本不是北洋系,他是在民国后才投靠袁世凯并成为新进亲信的。正因为如此,汤芗铭才要急吼吼的抢这个头功。

    当时的一些新进军官也是如此,比如小站士兵出身的张敬尧,他在剿灭“二次革命”和“白狼之乱”中立下大功,当时已经被提升为第七师的师长。张敬尧对袁世凯可谓是感恩戴德,在梁士诒组织各省请愿联合会的宴会上,张敬尧大言不惭:“大总统高升皇帝,发一道上谕就可以了嘛,搞这些名堂干啥子?谁要是敢反对,我就砍了谁的脑壳子!”

    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在民国后突然受到袁世凯的恩遇,因此支持帝制的态度也是异常坚决,他在劝进密电中称:“东三省人民盼望大总统做皇帝久矣!关外谁要是敢有异议的,我张作霖决不手软。如果内省有反对的,我愿意率部入关以平内乱,哪怕是刀斧加身,我也毫不畏惧。”

    对帝制最卖力的当然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御干儿段芝贵,他不但自己上表言忠,而且还积极联络各省将军、护军使、镇守使上劝进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在劝进书上签名的各省将领包括:广东龙济光、奉天段芝贵、河南赵倜、湖北王占元、安徽倪嗣冲、四川陈宦、江西李纯、陕西陆建章、湖南汤芗铭、浙江朱瑞、山西阎锡山、察哈尔张怀芝等十九人,而镇守使更有天津商德全、广东龙觐光、冀南王怀庆、陕南陈树藩等三十六人。从资历上来看,这些人基本是北洋系或者投靠北洋系的二三流人物,而且是不是真心拥立还未为可知也。

    护国战争爆发后,袁世凯也分别调派了曹锟、张敬尧和冯玉祥的队伍入川对阵蔡锷的第一军,广东龙觐光与广西陆荣廷则协防李烈钧的第二军。按理说,北洋军在兵力、兵员素质和装备补给等各方面都远好于护国军,但护国战争却并没有打什么硬仗,双方甫一交战,便陷入相持阶段,倒是各种通电满天飞,你声讨、我调停,闹得不亦乐乎。所谓的“护国战争”,整个就是一个“泡沫战争”或者叫“口舌之战”。

    来看看护国战争的大概经过。由蔡锷率领的护国军第一军左路是护国战争中的主力,但实际上也只有四千多人,他们与川军接战后顺利攻占了叙府;而第一军右路则在戴戡的率领进入贵州,进逼贵阳。1月27日,刘显世在被一番运动后随即以贵州都督的名义宣布独立,护国军可谓是兵不血刃,便解除了对云南的威胁。

    2月2日,原为蔡锷部下的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率所部三千人在泸州附近的纳溪宣布反正,并引导护国军入川。这时,北洋军总指挥曹锟已经坐镇重庆,张敬尧、吴佩孚等部也已经赶到泸州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简介 >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目录 > 二七、窝里反,二陈汤,皇帝友人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