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宰相到阁臣
徐阶的罪状,想如严嵩之于夏言,把徐阶彻底除掉。由于徐阶的儿子在乡欺压人民,颇多不法,正好被高拱抓着了把柄,便与以前在那里做知府,和徐家结有仇恨的人,联合勘磨,把徐阶的两个儿子定了遣戍的罪刑。在朝中,高拱不断嗾使御史,要他们加紧论奏徐阶,一心要把徐阶搞垮。张居正看不过去,又感念徐阶的种种厚遇,很想使事情缓和下来。那时李春芳和陈以勤都已致仕,张居正已是次辅,每和高拱论事,常常加以解劝。不想这时忽又有人谣传,张居正受了徐家三万银子,所以才这么尽力。高拱这人久已习于当面凌人,听到这种谣言,便即找到张居正,当面倍加讥讽。张居正纵然指天誓日力言并无此事,高拱却总不信。这样,两人之间裂痕更加增大,以至难于并立,到隆庆六年(1572),隆庆去世,张、高二人终于短兵相向,高拱败下阵来,张居正开始了他的长逾十年的重臣生涯。
明代阁臣间的争夺、倾陷,以从张璁到张居正这一段时间表现得最为激烈,相互拉拢言官,开展攻讦,也是从这一段时间里发展起来的。此中互争的时间最长,最激烈,也最残酷的是严嵩与夏言之争。干得最为脆快,勾结已经达于内宫的,则是张居正之逐出高拱。张、高之争由于牵涉到内监和内廷,后面还要说到,这里便不再多说。
张居正之后,门户之争已渐形成,阁臣进退,与言官之间攻讦、争辩的声势、胜负,关系也已日见重要,阁臣彼此之间,斗争的方法和形式也就颇有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加大了。
<hr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