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回 徐延治水富极一方
穆王的理想是开疆扩土,做一位开天辟地之人,而不是守成之王,他的榜样是夏启、商汤和武王,开国之君。
有理想,有抱负是好的,可眼下的事还没做好,最起码消息来源又跟不上了,六计司忙活于内部斗争,减弱了对诸侯的监察力度,就连吕己侯薨毙,也迟报了两天,穆王得报后,严肃批评六计司消息怠慢,不得力,然后为表歉意,亲于王廷大室分封其子吕伯,延续吕国君侯,大宗伯井伯入右侍礼,并命内史驹父赐吕伯白鹿、白狐,秬酒三卣,贝三十朋。
六计司的失职,让穆王开始担忧,东南淮河流域的变化,六计司他们全然没有觉。徐国的壮大,他们全然忘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但从徐国本身得到的信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变化,不外呼强大,如果将他周边的诸侯国连起来看,这就不得了了,这是天大的事。六计司的这个失职,对整个王朝将酿成大祸,应证了内祸的斗争必会酿成外患亡国的危险,真理来自于历史总结。
徐偃侯徐延,采用的办法是穆王不采用的那部分,联姻,结盟,附庸。他有十个老婆,没有过周太王对侯王娶妃的规定,可他还有十个女儿,嫁给了徐国周围的诸侯君,还有十个儿子,娶了徐国周围的诸侯君的女儿,还有几个部族附庸,如东海边的奄民。这支队伍加起来就大了,三十多个诸侯国不是一般大了,这只是表面,这和当年周文王姬昌的办法是一样一样的。其二,凡作为徐国附庸联盟之国,朝贡徐国者,收周朝廷的一半之贡品即可,而周朝廷那边的诸侯贡品指标,由徐国来担当朝贡,这是利益的输入和让利,这是做老大的作风,要做老大,也只能如此。其三,凡附庸朝贡之国,必须统一实施徐国惠民政策,杜绝贫穷,杜绝贫困户,凡各地贫困户,全部迁到徐国国都泗洪香城之南侧郊区,享受三乡之民待遇,免收十年一切赋税。这个办法,让各地诸侯国,将穷人全部迁出。徐国得了卖命之人,誓死效忠徐侯之人。还有其四,凡没有全面达小康的诸侯国,即使杜绝了贫困户,但也不许建设豪华设施,如巨大宫苑和巨大公园,一来人民没有土地生存,二来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将这些人力财力留着给那些没有富起来的人,这不是更好,不是没有了穷人?不是不让你建设那些豪华设施,不是不让你们搞形象工程,而是要先要让老百姓先富了,再去搞这些工程,也就是慢几年晚十年而已,形象工程是要的,追求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保证生活幸福指数也是对的,关键是你的国家里还有没有穷人,还有没有没饭吃的,这个问题是硬指标,如果你这个指标没有达到,而你又再大搞建设,占用民役,消耗了财力,还浪费了土地,土地是可以种庄稼的,我徐偃侯将前去亲自扒了你的公园,让没饭吃的穷人在你的公园里种地长粮。天地“粮”心,徐偃侯的作风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的,人民的心是向徐偃侯这边倒的。说其他都是假地,让人民富起来是真地。是真富。
自成王八年,先祖徐驹王和鲁国战和,为减少和鲁国的摩擦,徐驹王将徐国国都从郯城北南迁泗洪香城,成康盛世,天下人都富了,徐国也跟着富了,康王末年,天下开始动乱,徐国开始用仁德收编周边诸侯,又用联姻联盟之法,让周边三十多个诸侯隐形归顺徐国,现在的徐国,外面传说方圆五百里,事实远不止如此,淮河下游淮夷之地,尽入徐国版图,北面附庸之国有邾,鄫,邿,傅,彭,萧,钟吾,偪,下丕,虑,鄅,厹犹,富陵,淮浦,西面到怀远,五河,固邑,南边到棠邑六合山,州来国的边缘,和邗国接壤,东到角国,东海边海眉,羿城盐民(奄民),塔集尧城等都是徐国境内之附属国以及附属城邑。这少说也有方圆八百里。这可是天下最富裕之地,一马平川,淮河下游的淮海平原,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是人类最宜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