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回 徐延治水富极一方
徐国侯徐延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让淮河下游九夷四伯三十六国君,合成了一个整体和一个政体,形成以徐国为中心的徐淮地区,目的就是与周王朝抗衡。徐国对周王朝一直是时服时不服,只要有动乱,他就要掺和一下,之所以这样,于他的祖先有关,徐国截止周穆王初年,已经过有一千年的历史,徐氏是颛顼之后,皋陶后裔,大禹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地郯城北部,建立徐国,属东夷人,凤族,徐国图腾是凤鸟,到商朝末年帝辛时代,是徐国兴旺时期,可谓诸侯大国,徐驹王效命帝辛,得到帝辛赏识重用,曾经被帝辛封为徐驹王。商朝帝辛过刚自焚于鹿台之后,周人得了天下,徐国不服,认为鹊巢鸠占,徐人把周人比作鸠形鹄面,是小鸟下汤的料,怎好鸠占鹊巢,于是在武庚反周之际,徐驹王率九夷之力,一直打到黄河济水边,“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这是徐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壮举。成王八年,召公和蒋伯对淮河中游的录国和夷虎国进行大屠杀,使徐国徐驹王义愤填膺,兵攻打鲁国,徐军一直打到鲁国东门,后因战争太过激烈残忍,费仲不忍杀,劝徐驹王撤兵罢战,后来鲁汤公在此建了防御工程茅阙门,防止以后再受到徐国的威胁。
徐偃侯治理淮河之功可比大禹。淮河之水,向来是淮河下游生存环境的致命性的生存灾害,每年的雨季就是大水洪涝灾害期,一夜之间,淮河之水就水涨一人深,是一个无法抵御抗洪救灾的事,自商朝末年,帝辛治理淮河之后,将泗洪和厹犹之间的富陵洼地淹没了一小片,成为淮河雨季洪水缓冲地区,虽然有所好转,但水灾灾难还是时常生,徐国作为淮河下游的大国,理当担任起治理淮河的责任,这是大国诸侯的担当和胸怀大局之道,徐偃侯做到了,当年大禹治水有功,得了继承虞舜部族领的位置,徐偃侯的治理淮河水,得到淮河下游人民的拥戴,成为淮河下游淮夷人的统领,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人民免于水灾,洪水猛兽,谁不害怕,种下去的庄稼,雨季一来,就被淹没在汪洋大海里,人民感谢徐偃侯,爱戴徐偃侯,拥戴徐偃侯,一善,二水,上善若水,是徐偃侯的威力。
也许你认为言过其辞,可到淮河实地考察,徐国国都泗洪,意味着是泗水之水洪涝之地,五河城邑之地在淮河之边,意味着淮河上游从南唐国开始,经过大别山北麓,由汝何、颖河、肥水、涡河等五条大河之水都汇集于淮河之后汇总的地方,还有十几条中河之水流入淮河下游,徐国洪泽城邑,意味着这里是洪水沼泽之地,淮河到达女山湖,绕过老子山北麓,到了蒋坝,过塔集尧城,到邮湖,经过邗沟,到达邗国境内,从镇江注入长江,归到大海。这是淮河的第一条入江入海线。徐偃侯加大了淮河治理力度,同时从北线拓宽两条入海水道,从射阳湖直接将淮河之水分流一部分注入东海,减轻下游入江水道的负担,和增强了泄洪能力,使淮河下游人民少受洪水泛滥之苦。除此之外,还有古黄河,黄河水一泛滥成灾,厹犹之地就饱受水灾,徐偃侯改善水道,直接灌入里下河水道,使黄河古道,成为庄稼田,那里的村落,至今仍然使用黄河水治理整顿的地块标号来作名称,如七号、十二号等地名。这样一来,徐偃侯在淮河下流诸侯国中是大善人,治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