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回 善施隐晦瞒天过海
徐国的强大,并没有引起周王朝的重视,成康盛世,四十年的和平展,七十年间,有六十年是安稳地耕耘,让天下很多诸侯国都有了壮大,徐国壮大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昭王当年让毛公东征,第二次打了巢国,也打了江东的緐(嬏)国,为何不伐徐国,让他一天天壮大。是什么道理?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
徐国从不拖延纳贡时间和也不减少朝贡的数量,他的淮夷圈的一体化三十六国的贡品如数上交,加上公子嬴宗在朝中为官,是徐国派去朝廷的贡士,其实就是人质,徐国的壮大展,低调的慈善,无形的势力范围,已经成功的瞒过了朝廷的明察暗访两条线,曾经的监国子也安然无事的回去升官了。徐延的隐晦功夫可谓曲折,费了一番心思和功夫。这里边最主要一点是徐国没有壮大军队。徐偃侯认为过早的壮大军队,会引起朝廷的注意,也没有这么必要如此早的整军经武,要战争,三年时间,足够征兵练兵,早了也是无用,反而引起朝廷注意和消耗国力,劳命伤财,得不偿失。
可现在好了,穆王为对昭王翻船事件有个交代,为追究嬴宗的造船责任,把他配回国去了,徐国的人质也没有了。这如何能控制得了徐国的野心,徐国没有了顾忌,后面会干什么?能猜得到吗?
大家的估计没有错,自徐嬴宗回到香城之后,徐偃侯就大笑不止,这是上天眷顾徐人,让徐人没有了后顾之忧,没有了忌惮,大胆的干吧。
干也不能盲目的干,毕竟周王朝的强大,是天下共知的,也不是假的,胡吹的,是有实力的,天下共主已经几十年,有徐偃侯同样想法的人也不是他一个,有熊胆的诸侯多了去了,能做诸侯君,就不是一般人,谁不想为王,王是诸侯君的理想追求,所以徐偃侯也不能太自大,太自负,有理想是好的,但也要分清状况。乱世出英雄,这不乱时期怎么出头,枪打出头鸟,这是有道理的,那就等动乱吗,天下一旦动乱,英雄就辈出,你也许就是那个英雄。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得准备。
徐延侯整备军武,准备与周王廷抗争天下,谁是天下共主?徐人在想,你一个一百多年的小国得了大位,全是巧合,遇到帝辛过刚自焚,一战而胜,如果当年帝辛禀性顽劣,心黑脸黑,就让武王打,大商的江山也够武王打上二十年,五十年,大商也未必会败,可惜帝辛性格刚强,过钢自折,帝辛不愿看到群臣丑恶的嘴脸,一气之下,自焚鹿台,送了江山,就算是这样,殷人殷民至今也不服周人统治,就连夏后氏也不服周人,何况我等与周人向来水火不容之邦,小邦周如何撼动大商帝国,天底下谁都知道,尽管周王朝统治天下诸侯,除了那些姬姓被封诸侯之外,有几个心服口服?而天下上千诸侯中,姬姓诸侯也就一百以内而已,又算得了什么。
诸侯君看来都是狂人,都是疯子,都是战争狂人,政治狂斗争狂的病态者,政治不斗,不叫政治,一天不搞点事出来,就认为默默无闻,历史就记不住他,默默无声,天下人就不知道他,默默无言,就认为自己大才伟志就被埋没了,为表志向,为表他在历史地位中的重要性,他们就不断的折腾,战伐,诚服,再壮大,再征伐,如此循环的演绎一个伟人总结出的真理,国强必霸,国大必战,好战必亡的历史运转定律。
国破家亡,破则立,亡再立,亡不代表灭绝,只要有火种,自然就会传承延续。
但跨出这一步,能有几成胜算?何况周王朝的统治者,历经五代,看来好像还不坏,对天下百姓还算是圣王,对诸侯君的欺压事件也少,几乎没有,你何必打乱天下社会秩序,就这样的井然有序的展不是很好?只有和平,天下百姓才会过上好日子,你这么一揭竿而起,不说周人,他人,就徐国的大量百姓就要参军入伍,有去是否有回,还是未知数,徐国的英雄纪念碑是否又要扩建,尽管你说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