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之日
到8月1日清晨6时,经刘伯承的大致合算,南昌城内的敌军已全部肃清,共歼敌3000多人,缴枪5000多支,子弹70多万发,还有大炮数门。
起义成功了。虽经一夜的枪炮之声,市民们镇静如常,当天各行业照常开门,各自营业,秩序井然。暴动之夜所留下的,除了四处累累的弹痕外,就是满街满巷多了脖子上系着红领带的军人。
他们一簇簇地围聚着,亲切地交谈着,有的兴冲冲地奔走着,大声地打着招呼:“你们也来了?”“同志,你们打得好啊!”在这里,此刻,不管认识不认识,见了面都像阔别重逢的亲兄弟和老朋友,胜利的喜悦挂在每个人的眉宇间;在这里,此刻,不管认识不认识,你尽可以把自己的感受,隐忍已久的忧虑、悲愤和恐怖,尽情地向对方倾诉,再也用不着担心有什么危险。现在,这里是工农自己的天下!报纸也出刊了。报纸上最惹人注意的是叶挺师长给十一军军长张发奎的电文,说明暴动的意义,并劝他不要抛弃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干部和广大的革命群众,立刻到南昌来共赴危难,重振革命声威。电文上情理尽致,大义凛然,令稍有些正义感的人不能不动心。
起义领导人周恩来和叶挺走到街上时,认识的人都在欢呼。可是周恩来脸上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几天不睡觉,他太累了,加之起义后诸事缠身,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缺少睡眠,使得他消瘦疲倦。他走在胜利之后的大街上,脚步依然很快,似乎让人看到的总是他的侧面。在他那燃烧着永不熄灭火花的双眼里,在他那严峻的神情里,总有某种东西吸引着人们,即使他没有说一 些至理明言的话。他和叶挺边走边聊。“没想到暴动这样顺利。”一向精细的周恩来什么事都是多考虑几手,他对一夜到来的胜利不免有些惊讶。
“顺利总比不顺利好。”寡言少语的叶挺直步向前,皮靴踩得路面格格响。他也没有料到起义这样顺利。他的部队打过太多的恶仗,对这种视若坦途的战斗似有些不过瘾。
周恩来和叶挺要到旧省政府去,在那里要召开起义后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室设在旧省政府的西花厅里——不知是历史的暗示,还是纯属巧合,这个周恩来主持红色政权第一次会议的地名,竟和他20年之后主持共和国国务院会议、以及办公室、他的家的地名——西花厅一样;从南昌到中南海,有一座历史的桥。周恩来穿过门廊,走进西花厅。这是个长约十几米、宽约六七 米的长方形会议室,中间置有长约八九米的长方桌,周围有高背木靠椅数十把,在西面墙上挂着孙中山遗像,下面布置了主席台,只有讲桌,没有讲台。
周恩来看到四处堆放着纸张、报刊和各种宣传品。大厅里已经坐了不少人。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联席会议。
到会的有7名在南昌的中央委员:谭平山、吴玉章、彭泽民、恽代英、林伯渠、韩麟符、高语罕;还有江苏省党部代表张曙时,顺直代表孟湘鉴、王积衡,福建代表蔡鸿乾,哈尔滨代表穆景周,湖南代表徐持立、邹敬芳、方维夏,山西代表王一德,甘肃代表李森,四川代表刘伯承、李嘉仲,新疆代表张开运,东北代表 陈日新,安徽代表朱蕴山、黄灵彪、陈汉章,上海代表丁晓先,绥远代表章 觉民,浙江代表王贯三,广东代表彭湃、沈寿帧,广西代表黄日葵、陈居玺, 湖北代表李立三,江西代表姜济寰、罗石冰、黄道、李桂生、肖炳章、邓鹤 鸣、蒋睦修、饶思诚,海外党部代表:欧支代表熊禹九,日支代表潘先甲, 暹罗代表林根祖、邓有一,古巴支代表董方城等,共40多人。
张国焘坐在太师椅上,脸上是副难以捉摸的表情。他盯着周恩来,好像有话要对他说似的。张国焘对南昌起义的消极态度,使得起义的人们不再注意他。而他自己也颇觉尴尬。这使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