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三 向人民施爱他有情无畏——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
企业厂房、大型建筑的拆迁,并发现了其中蕴藏着“金矿”。拆下来的废旧钢材可以卖给钢铁厂,报废车胎可以做塑胶跑道……这一循环经济模式,让陈光标发现了财富之门,他很快将业务转移到旧电器、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废旧设施回收利用上。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行当,却由于陈光标致力于走高科技、环保路线而利润丰厚,国内大型企业拆迁,甚至香港一座大桥的拆迁,都找到了他。
“废旧物品尚可回收利用,回报社会,我在这个行业赚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回报社会?”这时的陈光标反问自己,并且很快有了结论。
于是在之后的岁月里,陈光标总会用“财富如水”的理论来阐述自己的慈善观与财富观。“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他是一位自认为获得了太多社会回报的企业家。“没有哪个企业家是因为做善事把企业做垮了的。表面上,做善事花了钱,好像亏了,其实我认为不但不亏,反而赚了。”
这是陈光标的“行善不亏”论。
关于陈光标的捐款数字,总是让人咋舌。而初识者对于他,总有着提不尽的问题。年复一年、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捐款,大量时间花在做慈善、宣传慈善上,企业能撑得下去吗?
“我的企业现状可以替我回答。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做慈善,结果是什么?不是我的企业亏损了,而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好。”陈光标又憨厚地笑了。他不厌其烦地表明他在许多场合都要宣扬的理论:行善不亏。
这是陈光标最为得意的慈善和财富哲学。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许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遇到困难之时,陈光标还是拿出了将近2个亿的款物,支援四川灾区重建,支援偏远地区教育……
“慈善给我带来荣誉的同时,也为公司争取了大量订单。”陈光标说,“一家致力于做慈善的企业,肯定不是一家坏的企业,肯定是值得合作的企业。”陈光标越来越觉得,慈善与企业发展,也是一种循环经济的关系。企业发展了,可以参与慈善;慈善做多了,又可以支持企业发展。
行善不亏。陈光标希望用这一理念和事实来呼唤更多中国企业家明白这个道理。
“我要更加自豪地大声为慈善奔走呼吁,当慈善由企业家个体意识的觉醒发展到群体意识觉醒的时候,财富才最终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这是我们的主人公的又一个理论——“高调行善”论。
他身上的荣誉太多,多到他不得不建专门的陈列室,向来访者介绍自己获得的各种证书、聘书。就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前,陈光标拿到了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荣誉: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最高奖项“最具号召力的中国慈善家”称号。
从2008年的“中国首善”,到2009年的“最具号召力的中国慈善家”,陈光标认为自己的慈善人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可以更加自豪地大声为慈善奔走呼吁,也让他更加“高调”地行善。
“捐款不在多少,任何时候献爱心都不算晚,就算捐100元,也可以大声地向世人宣布。从慈善的角度上看,我陈光标捐的10个亿,跟普通南京市民捐出10块钱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陈光标更大的目标,则是用自己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动员更多企业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只有我们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当慈善由企业家个体意识的觉醒发展到群体意识觉醒的时候,财富才会最终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我们整个国家都会为之受益。”
正如陈光标获得2008CCtV经济年度人物大奖时,颁奖词如此评价:“他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一个符号,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责任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