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四 老人和船,义务摆渡五十年——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赵永录
麻烦。再说了,这儿没有电,听不到收音机,看不到电视,夜里就是俩个活人和一条狗,要多没意思就多没意思,人家能不走吗?

    老赵头还蛮不服气的:谁说我没儿没女?我有两个女儿呢。是捡来的不假,可也是心头肉啊,和我亲着呢!

    我想,他为疾病在河滩荒地扎根,不仅熬过青春,熬过了人生最具创造力的年华,影响了生儿育女,不仅没有一句怨言,还那么乐于助人,豁达乐观,该是一个怎样的思想境界呀?

    赵永录的老伴儿叫徐桂芬,刚到60岁的年纪,体形苗条,脸廓祥和,此次与老赵头一同探亲,也与我们同车。我便向徐桂芬打趣说:那大嫂咋没走?

    徐桂芬受到老伴儿的窜弄,也“咯咯”笑着说:别听他臭美了,也就我吧,别人谁跟他呀!

    车里又是一阵笑声。

    汽车到了一处叫做“小北安”的地方,路面上的积雪有没腰深了。推土机推出了一条很窄的道眼儿,两边雪墙高耸,汽车像是在穿越一条银色的隧道。尽管司机的技术是绝对一流,也不得不走走停停,特别是看见迎面有车来,就得提前停下,车身紧挨着雪墙,小心翼翼地给对方让道。等终于到了桦木山村,村支书王军正站在村头等着,他上车来说:召集村里的农民在妇女主任家开个会,让大家说说老赵头在倭肯河的事儿。

    我还想着倭肯河,就问:到倭肯河了吗?

    王军答:倭肯河呀?离这儿还有一二十里路呢。

    我们走进一座新盖的五间大瓦房里,土暖气,热炕头,立时感到暖融融的;还有一盆盆的鲜花,窗明几亮,显得分外温馨……

    我问王支书:有这样房屋的人家,村子里有多少户?

    王军说:村里300多户人家,像有这样住房的,七八十户吧。

    我说:都有四分之一了。听说,你们这个村过去是个有名的上访村,现在咋变化这么大呀?

    王军笑笑说:这几年赵老爷子的事儿在全省全国出了名,我们这个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人们向他看齐,开始了上进致富了……

    村民们陆陆续续来了好几十,听说是谈老赵头的事儿,都争抢着发言,有说他义务摆渡的,有说他拾养孩子的,有说他冰上救人的,时而还七嘴八舌地一齐说……

    等大家散去,我再次提到上倭肯河的事。

    村支书王军和司机再次流露出为难来,一边带我朝村南头走,一边说道:吕老,你这次只能遥望倭肯河了,那里荒无人家,赵大爷的窝棚也被雪埋了,白茫茫一片,远近一个样。

    我们站在岗地上,向倭肯河的方向瞭望。司机觉得过意不去,就讲了一件往事,说前两年有人来采访,正赶上雨天,道路泥宁,越野吉普车陷进去就不能动了。有一对经营鱼塘的小夫妻路过,听说是采访老赵头的,非常高兴,说老赵头可是个好人,他们经常坐他的船。对正束手无策的记者说,你们放心去采访吧,我回头拿四轮子把你的车拖出来。他接着笑说:今天这么深的雪,咱的车陷进去,可遇不到人帮忙喽!

    倭肯河这儿是老赵头创造人间奇迹的地方,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助人为乐的场地,不能深入实地,我仍然心有不甘。建议找几个大塑料袋,套在鞋外,再像穿长筒袜子那样扎在腿上,扒开条雪道……

    村支书王军寻思片刻,手指着倭肯河的方向说:我一说你就明白了,是三个县的界河,平时有80米宽,涨水时能超过100米;水浅时一米深,涨水时三五米……流到依兰的降龙屯后汇入松花江。赵大爷摆渡的这个地界,人烟稀少,属于“三不管”,一直没有桥,两岸的村民往来,为图个方便平时都从这儿趟水过河;河水一涨,有人不知深浅,年年都有淹死的。赵大爷年轻时就有一副侠义心肠,一心想给乡亲们造个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简介 >中华高歌·走近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目录 > 〇四 老人和船,义务摆渡五十年——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赵永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