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六 农民义士——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宋志永
13个人中,只有宋志永一个人会开车。高速路虽然已经通车了,但很多路段行驶并不快。而租来的车车况又不好,车灯、电瓶、发电机先后出现故障。但除了吃饭、上厕所,宋志永几乎没有休息,经过25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大年初一下午,他们抵达原计划中的救灾目的地湖南省长沙市。
打听了好几个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设在市内一家宾馆的湖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劝他们说:“现在长沙市的灾情已经基本解除,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大过年的,还是早点回去与家人团聚吧!”
这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十几个人当时就有点懵了。费了这么大劲,大老远地来了,难道就这样回去吗?宋志永不甘心。当晚,他就和大家商量:“不能白来呀!咱们不能走,看看还有哪里受灾严重,咱们就去哪里。”大家一致同意。
后来,他们偶然间得知湖南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在郴州市,那里的灾情还在肆虐。正月初二凌晨1点,他们早早起床,驱车赶赴郴州。
郴州市抢险救灾协调会上,湖南省电力安装公司经理正在为缺少人手而发愁。会议刚散,宋志永就跑到这位经理面前,自报家门:“我们是从唐山来的,义务救灾。干不了技术活,可我们有两膀子力气,抬抬工具、运运材料什么的没问题,就让我们参加吧。”
这真是“雪中送炭”呀!经理喜出望外,立即把他们编入一支由40余人组成的抗灾先锋队,帮当地重建几乎陷于瘫痪状态的电网。于是在湖南省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市抢险救灾第一线,便有了一支由13位唐山农民组成的救灾小分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山区,清理通往山顶电塔的山路积雪。此外,重搭电塔的设备也主要由他们搬运上山,损坏的设备也要从山上背下来。就这样,平均每个人每次都要负重二三十公斤,走上千米的陡峭山路,一个小时打个来回。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的山上工作,每天早晨5时30分起床,要一直工作到晚上7时许才能收工。虽然已经不再下雪,气温也不是很低,可是山顶的风非常大,吹得人透心凉。因为山顶上运输不方便,经常要下午两点才能吃中午饭。可是13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对湖南的饭菜根本不习惯。湖南所有的菜里面都要放辣椒,红彤彤地,一吃呛得嗓子冒烟,实在难以下咽,他们根本适应不了,每顿饭都是强迫自己,像吃药一样闭着眼往嘴里填,不敢仔细咀嚼就囫囵吞下去了。有时候实在受不了了,就买点方便面、火腿肠充饥。时间一长,有的人身体就有些扛不住了,有好几个人因水土不服出现了腹泻、感冒、发烧等症状,宋志永买来药品,鼓励大家坚持下去。有的人手被冻伤、脚被扎破,也都咬牙坚持,不肯休息。在灾区的20天里,他们转战宜章、桂阳等地,先后参与了十几处电力设施的抢修工作。
他们从家乡出发时,尽管考虑得比较周全,带来了铁镐、铁锨、扫帚、手套、食品和手纸等,还特别有意识地多带了两双橡胶雨靴,结果还是在鞋上出了问题。郴州的抗雪救灾现场,昼夜温差很大。早晚结冰,中午融化。雨靴开始被冻得像冰凌一样,很硬很硬,硌得脚疼;后来又灌进了泥水,把袜子都泡湿了。最后,只好在袜子外面套上一层塑料袋,继续奋战在抗雪救灾第一线。
最困难的是住宿。作为北方人,无数次地见过风雪,但南方罕见的雪灾远比北方还要寒冷,加上南方都不装暖气,所以一到深夜,住的地方几乎像冰窖一样,只能用塑料壶盛点热水,紧紧地抱在胸前,当做取暖的火炉。
就这样,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地干到正月初九,当他们再一次前往长沙市电业局请战时,才被当地的新闻媒体意外发现。
正月初十,郴州市电视台在当晚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了他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