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六 农民义士——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宋志永
惨景惊呆了:山体崩塌、楼房溃塌,到处是废墟、瓦砾和遇难者的遗体,呼救声接连不断。北川的灾情,比他想象的还要惨。看到这些,来不及擦干泪水,顾不上长途奔波的劳累,他立刻加入了抢险救灾的队伍中。
他救的第一个人是一位老太太,60余岁。她的腿被废墟砸住了。宋志永发现她时,老人神情木然,身处危境竟然无动于衷。天上下着大雨,楼上的碎石和杂物还不时往下掉,他立即冒险从废墟缝隙中挤了过去,迅速清理砸在老太太身上的砖石,不到半小时,老太太得救了。他将老人抱出后,跑步送往附近的伤员转送站。
中午12点左右,宋志永正经过一所倒塌的居民楼,听到有人说:“楼底下面有声音,还有人在里面!”赶忙跑到跟前,果然,他听到有孩子微弱的呼救声。顺着声音发出的方向,宋志永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开始了营救行动。没有工具就徒手搬砖刨土,断裂的钢筋锋利如刀,他双手淌着鲜血仍在不停地向下挖。他们先是把最外面的垃圾用手掏出来,形成一个小洞。然后,人跳进洞里,继续用手刨。其间,发生两次震感明显的余震,他们的施救工作也没有停止。在施救洞口向里挖了近两米,黑暗中,宋志永终于模模糊糊地看见3个女孩,惊恐万状地躲在一辆翻倒的汽车车厢里。当战士们把3个孩子抬出洞口,看到孩子们安然无恙,七尺男儿宋志永眼泪夺眶而出:“有什么能比救出生命更有意义!”
当天下午,当他得知北川中学被埋的学生很多,他顾不了上药包扎,简单处理一下伤口立即率队赶到那里。他登上废墟发疯似的向下挖,在一块楼板下面就刨出了5个孩子……可是都已遇难。但他没有灰心,相信肯定能找到生还的孩子,拼命在废墟上搜救。在一昼夜的时间里,他与当地救援的武警官兵一起,冒着频频发生的余震,从地震废墟中挽救了11个生命。
一个又一个伤员被宋志永从倒塌的楼房中救出,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欣慰,尽管汗水湿透了全身,但他从来没有感到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一个,再多救一个”。直到晚上十点多,宋志永已经精疲力尽,想想自己救出的11个人,他又一次欣慰地哭了。没有帐篷和被子,他找到一块大石头,用砖头垫住脑袋入睡了。夜里的潮湿和寒冷把他从梦里拉出来,他就点起了一堆火取暖。
5月15日早上,“宋志永爱心救援小分队”的其他12位成员也赶到了救援现场,与宋志永会合,穿上了小分队的红色马甲。这些成员也是一路坎坷,先乘飞机到成都,因为离北川路途遥远,或者搭车,或者徒步,日夜兼程赶来的。“唐山十三义士”聚齐后,立刻跟专业救援人员一道,搬楼板、挖砖石、清路障……他们不顾废墟堆里的铁钉、玻璃渣以及随时会坍塌的危房带来的危险,不停地在那些断壁残垣和废墟中寻找着生命。没有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爱心救援小分队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在一片残垣断壁之上,“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的红色马甲,不仅为灾区人民带来生的希望,也成为了唤起八方力量的“爱心名片”,“宋志永现象”在整个华夏大地蔚然形成。在宋志永团队精神的带动鼓舞下,唐山各地群众迅速行动,一个又一个宋志永团队式的志愿者小分队涌现出来,先后有477名志愿者自发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一名北京女白领在四川购置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分发完后,她没有回家,而是留下来给宋志永小分队做饭。不断有志愿者慕名找到宋志永的小分队,要求加入,随时有人来,随时也有人离开,最多的时候,他领导了69个人,要不是控制规模,可能得有300多人。
按照抗震指挥部安排,他们从北川转战到达安县,他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