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七 乾坤有爱——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刘乾坤
发生碰撞和交锋,这种碰撞往往又是有形的,它无疑给刘乾坤这样的“坚守者”和“践行者”带来困惑和疑虑。
为了调节气氛和缓解一下刘副主任的情绪,我跟他聊起了关于他即将开始的退休生活。
“退休了我就回河南濮阳老家。房前屋后种块地,我喜欢种地。”
“退休了,也不好好享享清福……”
“种地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啊。”
“捐助的事……”
“捐助和退休不矛盾啊?退休后工资可能会有些变动。不过,我还是会一如既往的。自己种地,自给自足了,自己的日子更好安排了。四川灾区那几所灾后重建的学校、还有几个学业没完成的受助学生,我会坚持固定给他们尽我自己的能力进行长期捐助的。等那些学生毕了业,再通过线索找几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孩子……”
听着刘乾坤为自己作的退休规划,我明白,他这双爱心的翅膀,即使羽翼日渐走向凋敝,但它舞动时带动的气流和划下的完美弧度依旧强劲和完美……
坚持。
我注意到刘乾坤多次强调的这个“坚持”,这让我又想起了那句伟人说过的老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进而,我又想起了之前刘乾坤给我说过的一件事。那件事也正好关乎于坚持。
“结对子”。这个词人们大概不会太陌生。2004年,在单位党组织牵头的“党员·贫困家庭一对一结对子定点帮扶”活动中,刘乾坤和辖区内的一户少数民族家庭结成了“对子”。7个年头过去了,当活动从最初的大张旗鼓备受关注逐渐降温到再没人想起时,刘乾坤的这户对子依然结着。不仅如此,除去当初组织上安排给他的那户“对子”,他自发地又结了5户“对子”。“都是有一时半会不好解决的实际困难。虽然我也知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道理,但有些‘对子’的情况要复杂些。这就需要慢慢来,这6户对子的民族成分包括维、蒙、哈、回、汉和锡伯。做好了这件事情对促进民族团结来说,是多么有意义啊。”
7年,6户人家,刘乾坤远离此项活动伊始时的喧嚣,默默地以他微薄的收入,定时提供给他的“对子”们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细想之下,这种坚持委实不易。
每年的“七一”和逢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刘乾坤都会将慰问款或是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及时送到这些“对子”的手中。平日里,逢到某个“对子”家庭里有了急难的事情,例如突发急症需要入院治疗时,大至他自掏腰包代为交付入院押金、签署入院担保,小至帮着购置牙刷、毛巾等一应生活用具,他都义不容辞、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跑前跑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乾坤以自己的一己之力,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刘乾坤说,他自少年时期第一次不留姓名地为教室修理门窗和桌椅板凳时,就知道了“贵在坚持”这四个字。
他做到了。
38年来,这种坚持,让涓涓爱的细流汇聚成了一片江河湖泊。三十多万元,或许于这个每天都在生发着财富神话和不断催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的时代来说,并不是那么起眼。但就刘乾坤的个人能力来说,谁能否认那不是一片江河湖泊呢?
在别人眼里,他头顶光环,一路走得清苦而艰涩,苦行僧一般。
在他自己的心里,他一路走得充实而快乐。他曾说过,“尽我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是我生活的意义”。他不否认自己较之他人做横向比较时显得是有些清苦,但是他说,“以苦为乐就苦中有乐了”。他不愿拿自己的生活跟身边的同阶层的人做横向比较,他喜欢跟以前的生活做纵向的比较。他说,有些人认为我是一个跟当下社会脱节的人,只沉浸和生活在过去的时代里。他们认为